谈“吃”|人生苦短,且吃且珍惜

曾被鄙视口味寡淡如白开,对此表示并不服。对于吃,还是很能够自得其乐的。近年来咽喉炎忌口,重油重辣一概不吃,虽说人生因此少了许多劲辣酣畅的快感,但除此外还是能在天南地北的美食中找到归宿,并没有什么遗憾。
各地口味轻重和地域有很大相关,古说南甜北咸东辣西酸,虽说不同地方还是有差别,但大致符合规律。
生长于福建东南沿海,从小到大对海鲜一概没有抵抗力。“鱼羊为鲜”,先人对食物的解读已很明晰,虽说羊膻味我不喜欢,但对这海里的美味却无法拒绝。沿海也因海鲜吃得多,因海鲜本身就有盐味,故沿海总体口味都偏清淡。然而这在很小的地域里就有差别,曾在父亲的“娘家”寄宿数周,然而他家做菜放的盐仿佛是不用钱。
(泛舟海上是一种诗意,然而对渔家而言却是生活的艰厉)
小时候海里干净,也赶上了海产丰饶的好时候,因而说是吃海鲜长大却是一点没错。那时候渔家渔时每次出航,都满载而归,成筐成箩的海鲜。活蹦乱跳的虾和鱼,张开大钳子满地爬的大螃蟹,还有蠕动的鳗鱼,跳得老高的跳跳鱼。渔家每次回航时,乡间邻里都会聚在一块,一方面是好奇心作祟,想看到底从海里捞到了什么好东西,再者可用趁渔家还没将收获卖与零贩子,用较低的价格买下真正新鲜的海料。每每这时,邻居家的大肥猫都会闻腥而来,凑在人旁边伺机叼走一两条小鱼,竟是一点不怕人。
最想念的还是那肉如凝脂的海鲈鱼(鲈鱼有淡海鱼之分,论鲜美肯定是海鱼胜之),民间有一说法是鲈鱼清毒,不知真假。鱼处理干净,清水下锅,只放些许姜片和盐,就是难得的美味。还有虾,赖尿虾(家里称虾姑,闽南火锅伴侣)螃蟹等,唯有清蒸和水煮能最大限度保留食材的鲜味,烤也可以但要注重火候,广东的烤生蚝就是一例。其它种做法,比如炸和干锅,对“生猛海鲜”本身的鲜美而言都是一种浪费,但是海螃蟹最喜欢的吃法还是生煎,河蟹则清蒸即可。
【谈“吃”|人生苦短,且吃且珍惜】除海鲜外,最喜欢的口感是爽硬脆弹,和软糯绵柔相比,更喜欢嘎吱嘎吱脆的口感,通俗地说就是Q弹有嚼劲,最好能调动各种咀嚼肌。这方面动物类有牛筋、牛百叶、动物软骨,鸡珍鸭珍,鸭舌,蔬菜类有马蹄,西芹等,还有水果中各种。说到这想起四川凉拌倒是很符合,好吃的辣也是能接受的,比如水煮鱼(大多用河鱼,河鱼有一种土味,用辣椒能掩过)。
至于水果,倒是觉得都好吃,有一个规律是大抵越贵越好吃,如榴莲山竹樱桃莲雾等等。不过最近水果都贵到吃不起的程度,只要是应季的,便宜的橘子也好吃。
想到世上有那么好吃的,便觉得人生充满了各种希望和幸福。之前出去玩因为经费有限对吃食倒是各种克扣,所谓的穷游除了眼前美景能饱下眼福外,玩得并不尽兴。所以得出的肤浅的结论是还是有钱好。按张的话来说“我只知钱的好处,不知钱的坏处”目前而言竟无法反驳。
对于吃货而言这个世界有太多吸引力,因而悲观主义者从这方面想对人生倒是多了几分希冀和追求。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