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与协和纠葛十六年,清华自建医学部,为何焦虑?

医院|与协和纠葛十六年,清华自建医学部,为何焦虑?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钛媒体注: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八点健闻(ID:HealthInsight) , 作者 | 严雨程 史晨瑾 , 编辑 | 李琳 , 钛媒体经授权发布 。 
6月6日 , 清华大学高调宣布 , 拟建立医学部(本部) , 并将于6月10日(周五)下午两点举办线上成立仪式 。
随后几日 , 仪式未如期举行 。多位接近清华大学的人士透露 , 仪式或已推迟 , 但原因和时间均未知 。
让人疑惑的是 , 北京协和医学院冠以“清华大学医学部”之名长达15年之久 , 清华的这次大动作 , 对两者的合作意味着什么?他们会分道扬镳吗?
围绕在这个谜团背后的 , 是清华大学对于医学学科发展的深深焦虑 , 以及毕其功于一役的急切和压力 。
2000年的院校合并潮 , 不少历史悠久、学术和临床能力强的老牌医学院纷纷与综合大学合并 。为综合院校的学校影响力、科研实力带来了显而易见的提升 。
高校合并潮后20余年 , 综合大学们对于医学院的渴望与日俱增 。特别是近几年来 , 除清华大学之外 , 还有很多综合大学建设医学院的冲动再次达到高峰:
2017年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生命科学与医学部;2018年 , 天津大学成立医学部;2020 , 华东师范大学宣布成立医学与健康研究院;2020 , 上海大学宣布成立医学院等 。
而回到清华大学 , 自2006年与协和医学院合作办学以后 , 除了共同培养八年制学生以外 , 清华并未从协和那里得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提升” 。一头是貌合神离的协和 , 一头是综合院校们自建医学院的狂热 , 清华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
所以 , 清华大学在医学学科建设领域动作频频:2009年开始招收自己的临床八年制学生;2012年成立基础医学系;2014年获得长庚医院作为附属医院;2016年成立临床医学院……
然而 , 热闹背后 , 未能在快速提升清华大学的临床医学实力 。
但八点健闻注意到 , 在此次清华大学宣布将成立医学部(本部)的前夕 , 2022年5月 , 清华大学表示将把原临床医学八年制“医学实验班”升级为“卓越医师——科学家”培养计划 , 并于2022年6月起开始招生 。
据悉 , 清华大学对于医学部(本部)的规划已经有大致方向 , 生物医学工程系和基础医学系都将升格为学院 , 与临床医学院一同并入医学部(本部) 。而“卓越医师——科学家”培养计划的总人数将达到60人 , 这意味着相比此前 , 这个项目的招生人数扩招了近一倍 。
清华大学在2022年的一次师生沟通会上 , 提出了自己对于医学学科的愿景——“十年内全国前十 , 三十年内全球前十 。”
【医院|与协和纠葛十六年,清华自建医学部,为何焦虑?】清华大学真的急了 。
然而愿景种种 , 能做到几分?回看清华大学办医的这20年 , 看客们不是没有期待和质疑 。
努力20年 , 仍只能评为B类学科清华大学对医学的野心 , 多年未见成效 。
直到2021年2月 , 巴德年院士还在《中国科学报》发表署名文章表示 , 如果将清华大学医学院放在中国医学院校之中 , 其医学学科评估只能排在B类 。
在《医学界》发布的以医学院校直属附属医院临床实力为衡量标准的《2021年中国最佳医学院校临床实力排行榜》中 , 清华大学位列第69 , 甚至排在潍坊医学院、滨州医学院、新乡医学院这些地方医学院之后 。
在国内另一个专做高校评价的软科排行榜《2021年中国临床医学学科排名》中 , 清华位列第35位 。
在临床医学方面的排名 , 都与清华大学的国内顶级名校地位 , 相差甚远 。
为什么作为国内顶尖的大学 , 在办医学院上屡试不成?
长期以来医学学科孱弱、特别是临床能力不足 , 始终是清华大学办医学院的致命短板 。
历史曾给过清华大学不用办医、直接就能“拿来”的机会 。2000年 , 中国高校合并潮 , 诸多综合高校都在这轮合并大潮中与当地的知名医科大学牵手 , 组建了新的综合大学 。但当时 , 清华大学执着于与协和牵手 , 错过了那次合并的大潮 。
2001年 , 清华大学不得已自己下场 , 成立清华大学医学院 。
彼时 , 著名泌尿外科医学科学家、两院院士吴阶平先生担任首任院长 , 诸多医学界大咖的阵容 。但即使如此 , 也始终没有扶起清华的医科 。
问题出现在学科积淀和设置上 。医学院成立之初时 , 被纳入其中的只有一个系——生物医学工程系 。这是一个从1978年就在清华大学已经成立的学科 , 该专业此前属于电机工程系 , 工科色彩浓郁 , 与临床实践几乎不沾边 , 与传统医学院的临床类专业更相差甚远 。
此后 , 清华大学医学院又成立了基础医学系和药学系 , 并结合原本生命科学学科的底蕴给予学生培养机会 。但清华大学医学院“远离临床”的困境 , 依然得不到解决 。一位知情人士直言 , “再好的生物工程没临床 , 都白搭 。”
多名医学教育专家亦告诉八点健闻 , 附属医院与医学院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 也会带来医学人才和医学教育的良性循环 。如果医院本身发展欠佳 , 那么对应的医学院也很难有好的前景 。
要解决临床的困境 , 清华大学必须要有自己的附属医院 。
此后数年 , 清华大学开始在北京市内、甚至跨省、跨市 , 寻找合适的医院 , 挂名、建附属医院、进行教学医院的合作 , 拼命补上临床的短板 。
但还是太晚了 。
在北京 , 优质三甲医院几乎在千禧年的医学院校改革时 , 医院分别迅速加入了协和系、首医系、北大系 , 被瓜分殆尽 。
清华大学只能在北京市新建的、非三甲医院中 , 四处“化缘” 。据清华大学医学院官网 , 目前清华大学共有4家附属医院 , 分别是华信医院、玉泉医院、长庚医院和垂杨柳医院 。这几家医院无一是三甲医院 。
其中 , 华信医院和玉泉医院都是早在与协和合作前就成为了附属医院 。其中玉泉医院为了成为三级医院 , 还因为床位数不能满足三级医院要求 , 主动由“综合医院”申请转为“中西医结合医院” 。
这四家医院中 , 最新的一家医院是长庚医院 , 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院长董家鸿也是这家医院的院长 。长庚医院由台塑关系企业和台湾长庚纪念医院捐建 , 目前为清华大学与北京市共建共管 , 规划床位1500张 。
长庚医院可能是清华的附属医院中最有可能冲进三甲的一家 。但据知情人士透露 , 长庚医院主要仍由北京市卫健委管辖 , 无论是人事权还是财政权 , 清华可能都对其缺乏控制力 。
这意味着 , 在京内 , 清华大学的附属医院里 , 不仅数量不足、缺少王牌医院 , 而且清华大学的控制力也不够 。
京内不成 , 清华大学这些年也尝试把触角伸向京外 。2019年10月 , 融创中国、青岛市人民政府与清华大学在青岛举行签约仪式 , 宣布建设“清华大学附属融创青岛医学中心” 。其中 , 清华大学附属融创青岛医院是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的附属医院 , 作为清华大学在京外设立的第一家附属医院 , 后期将申报为市属三级公立医院 。
但八点健闻核查 , 清华大学这家京外的附属医院 , 至今未落成营业 。
直到今日 , 回看清华大学办医学院、渴望在医学教育中大展鸿图的这20多年 , 一路荆棘 。短暂的历史似乎印证了多位医学教育专家的那句话:办医学院、做医学教育 , 想要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 , 至少需要近百年的积淀 。
面子和里子:协和医学院与清华的纠葛错过2000年的院系大调整后 , 清华仍未放弃协和 。
磨合争取多年后 , 双方终于在2006年签下一纸“合作”合同——《清华大学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关于落实两部协议的实施意见》(下称“《意见》”) 。此后 , 曾经的协和医科大学不复存在 , 成为了如今的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 。
但协和医学院仍为独立法人 , 对人事、财务和资产行使独立法人权利及承担独立法人责任 。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 , 大概就是“好像结婚了 , 但又没完全结婚 。”
然而 , 那时的清华大学 , 或许并未切身体会到强扭之瓜背后的代价 。
从面子上看 , 清华与协和合作以后 , 清华的医学影响力能迅速跻身第一梯队 。“在面向国外的时候 , 清华和协和的学科能力会放在一起计算 , 给清华长了不少脸 。”一位接近清华大学的人士向八点健闻表示 。
但从里子上看 , 这场“联姻”的功能单一 , 只有生源这一个层面 。所以给清华大学医学学科带来的实际提升却并不多 , 尤其在清华大学最需要的临床医学方面 。
评价一个医学院的临床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赖附属医院 。事实上 , 清华大学一直努力想要牵手协和 , 看重也正是协和深耕多年的优质附属医院资源 , 包括协和、阜外、肿瘤、整形外科、血液病和皮肤病医院 。这套体系内既有综合医院也有专科医院 , 更是集成了医、教、研三位一体 。
遗憾的是 , 由于双方并未合并 , 而是合作办学关系 , 导致协和的大部分附属医院并不能为清华所用 。
而在清华大学的教学医院中 , 唯一与协和医学院有点联系的 , 是北京协和医院 。但清华大学官网却显示 , 在签约合作当天 , 甚至都未出现协和医学院的身影 。
合作不顺 ,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协和医学院的特殊身份 。协和医学院不仅是国家卫健委直属医学院校 , 对外还有“中国医学科学院”这个地位重要的牌子 。
凡此种种 , 似乎从一开始就预言了两者渐行渐远、貌合神离的现状 。
一位接近协和医学院的人士向八点健闻表示 , “两校合作不是协和主动提出来的 , 协和是被动的 。不存在跟谁(合作)、不跟谁(合作) 。协和本来也没打算要跟谁(合作) 。”
另据丁香园报道 , 清华大学医学院做招生宣传时 , 清华大学秘书长一开始就表明自己的身份 , 和协和撇清关系 , 以正视听 。“我们和协和经过几年痛苦的摸索后 , 决定我们办我们的清华大学医学院 , 他们办他们的北京协和医学院 。我们现在的关系就是 , 他们学生的两年预科阶段在我们这里上 。”
现如今 , 在双方的官网上 , 清华大学与协和医学院的院系设置和教育教学板块 , 均未在明显位置提到对方的名字 , 只在需要时一笔带过 。
中国医学科学院作为协和医学院的另一面 , 近两年发布的《中国医学院校科技量值》排行榜有很高的行业关注度 , 成为了评价医学院校学科实力的重要标志 。
然而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医学院校科技量值排行榜上 , 北京协和医学院与清华大学(医学学科)是分开排名的 。在最近的2020年的榜单里 , 协和高居榜首 , 而清华却位列第32 。
2006年的《意见》要求 , 清华、协和合作之后 , 清华大学不再另办医学院 。
但是清华大学面对着其他兄弟高校用20年消化了独立医学院校近百年的医学教育积淀 , 还承接了不少优质老牌的三甲医院 。清华的临床医学教育似乎正在越掉越远 。
内忧外患之下 , 着急的清华大学 , 即便有“联合办学”的约束 , 还是毅然决然的另起炉灶 , 尝试培养自己的医学学科 , 直到最近高调宣布将组建医学部(本部) 。
综合高校的“医学院”狂热清华大学办医的执着 , 也是全国综合大学打造“医学院”持续热情的一个缩影 。
进入21世纪以来 , 综合大学对于医学学科的建设热度不减 。
一位卫健系统的研究人员告诉八点健闻 , 在现代科学里 , 生物科学和医学是近些年最炙手可热的学科 , 建起医学院后 , 科研经费、科研项目、甚至高级职称会成倍增加 。
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 , 在合并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之初的2003年 , 上交大的国自然基金增长数仅为0.1亿元 , 其中医学部分所占比例仅为18% 。在潜心发展融合10余年后 , 2017年 , 上交大国自然基金增长数已达到2.77亿元 , 相较2003年翻了27倍还要多 , 其中医学部分所占比例高达41% 。
八点健闻统计2021年国自然基金立项数目和立项金额发现 , 排名前10的大学 , 都是曾经合并过独立医科大学的综合大学 。
在2000年的大学合并潮里 , 许多综合大学通过合并的方式“拿下”了不少历史悠久、创办时间动辄近百年的高水平独立医学院校 , 同时也一并将这些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收入囊中 , 可谓一石二鸟 。
这些综合大学用了20余年的时间 , 吸收了这些医学院校近百年的医学学科教育成果 。而在2000年的合并潮中 , 没有成功牵手心仪的独立医学院校的综合大学 , 只能选择自建或共建医学院 。
上海医学教育系统的一位资深人士告诉八点健闻 , 大学发展医学学科的时间维度至少要以30年为计 , 所以自建医学院 , 又想短时间内出成绩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
一位医学教育专家指出 , 目前很多著名理工科院校办的医学院 。创办的医学院 , 目前看来都不算成功 , “在培养医生方面 , 如果人们没有感受到你的医生很强大的时候 , 你的医学院是立不住的 。”
四川大学华西厦门医院党委书记廖志林向八点健闻表示 , 临床医学是“手艺活” , 几乎没有天才的医生 , “名医”们都是在一个又一个病例中锤炼而来 , 需要反复训练 。而在这个过程中 , “师傅带徒弟”这种传统模式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优秀的医学院之所以优秀 , 就是因为汇集了一群“大师” 。
多名医学教育专家强调 , 由学生变成医生 , 再由医生变为大师 , 大师再回过头来反哺医学教育 , 需要循环传承才能最终成就一个成功的医学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