搏动"城市之肾",可视化突破海绵城市发展困境

知识就是力量,时间就是生命。这篇文章主要讲述搏动"城市之肾",可视化突破海绵城市发展困境相关的知识,希望能为你提供帮助。
什么是海绵城市?海绵城市是主打自然生态与城市基建完美配合的一种智慧城市雨洪管理概念。在面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时具有良好的弹性并起到缓冲作用,具备:吸水、蓄水、渗水、净水、水再利用等功能,实现了城市内部的水循环和自由迁移,缓解城市内涝和热岛效应。
为什么要建设海绵城市?
我们从传统城市说起。首先介绍一下径流系数概念,也就是多少百分比的雨水会形成地表径流。其中1是完全流走、0是完全下渗,那么沥青路面则是0.9而绿地为0.15。

由图可见。在城市化后,由于不透水铺装,导致形成了高速流动水体,造成图内蓝色(城市化后)流量在短时间内形成高峰,也就是说水流量会迅速集中到城市下水管网络。不仅如此,由于上游地区形成这种势态,所以汇水的洪峰也迅速在下游叠加扩大,风险也随之成倍增加。由此可见,传统城市更容易产生内涝灾害。
现阶段海绵城市的建设模式
采用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在原有的城市建设基础上进行改造。如果从维度方面来讲则分为:点、线、面。
点,控制源头
最常见的做法就是屋顶绿化、雨水收集。以每一栋建筑物为基点,将屋顶布置绿植和雨水收集装置,通过管道输送至地下储水处。完成对雨水的第一步控制。

线,减少流量
目前的措施是采用软化排水沟、路面可透水铺装、生物隔离带等方式,控制径流量缓解城市排洪压力。

面,流域管理
【搏动"城市之肾",可视化突破海绵城市发展困境】在城市中建设雨水花园等生态景观。日常为休闲公园,当大雨来临时则承担储水吸水的工作。

现阶段的痛点
虽然拥有完整且立体化的建设模式,但是多年来国内几个试点城市依旧会出现严重内涝。设施相互之间没有连通性导致现在某些城市的雨水生态收集反而成为了"脏水沟"。面对这种情况,图扑等国内一系列致力于数据可视化的公司都在积极的寻找解决办法。
可视化重构海绵模式
随着物联网和5G技术的成熟,海绵城市似乎找到了新出路。运用数据可视化完善城市水循环数据监控。实时跟踪接收雨水、泄洪以及水资源再利用等各个环节。所有设施通过物联网链接成为一个整体,方便统一管理和功能调配。

利用采集的数据和地理空间信息,为使用者提供直观的、具有交互性的可视化环境。不间断的对水流量进行监控,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泄洪任务,做到地表与地下流量数据互联共通。提供准确的数据,让决策者轻松掌控整个城市的水循环,并且能对灾害做出准确的预估和判断。

为了加深对智慧海绵城市概念的理解,选择基于图扑(hightopo)的轻量可视化监控平台案例来让读者更好的去了解海绵城市的运行方式。搭建可视化平台时,为了让海绵城市更加智能,将多类型传感器部署在城市排水管网、河道、蓄水池等地。实时动态采集各类数据,通过分析、关联和处理,呈现海绵城市的总控制效果和目标,实现城市排水、水环境、用水以及水体监控的智能化管理。
迎接具有挑战的征程
海绵城市是兼顾生态效益与城市发展的一种良性建设模式。其中,城市管理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技术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并实现最大效益。可以说海绵城市建设非一日之功,而是一个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