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万元黄山毛峰背后,一斤只赚45块钱的茶农

投稿|万元黄山毛峰背后,一斤只赚45块钱的茶农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五环外OUTSIDE , 作者 |季瓷 , 编辑 |车卯卯
茶农困局在茶叶界里 , 一向有“春茶贵如金”的说法 。
这段时间的茶叶 , 经历了前一年秋、冬营养成分的积淀 , 在春日生出新鲜的嫩芽 , 枝芽鲜嫩 , 香气足、味道好 , 且营养成分高 , 是茶中的珍品 。又因为春茶的采摘时间只有一个多月 , 所以整体量少 , 多重因素叠加下 , 春茶的价格被自然而然地抬高了 。
在电商平台上 , 品质较好的春茶通常都在万元以上(一斤) , 但与之相对的 , 则是茶农的低收入 。他们花上整整一年的功夫打理茶树 , 起早贪黑地采茶 , 但在售卖时 , 却最多只能拿到45元一斤 。
在茶文化的回归、名优茶进入年轻市场、新茶饮(用新鲜成叶做底的奶茶)稳步发展的大背景下 , 茶叶这一产业 , 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态势 。但想要在这个行业里赚到钱却并不容易 , 从市场端往前推 , 一万多的成茶 , 上溯到茶农手中的茶鲜叶时 , 成本却只有45元 , 中间隔着200多倍的价差 。
黄山毛峰产地板桥乡的茶行业从业者们正是在这个产业利润的分类框架里面日复一日地辛苦劳作 。
茶农:一斤鲜叶 , 多则45 , 少则8毛
“茶农贡献了最耗时的劳动 , 但一年只有几千块 。”
每年3、4月 , 是板桥乡的茶农最忙碌的时节 。
他们早上5、6点钟就要上山 , 在黄山林立的山坡间寻找茶鲜叶 。黄山海拔最高在1800米以上 , 高差大 , 山势陡峭 , 山路难走 , 这对茶叶的生长和品质非常利好 , 但对茶农来说却是一桩苦差事:他们得在不同的山坡、茶园间辗转跑动 , 远的要走一个多小时 , 近的也要走半小时左右 , 大半时间都花在路上 。
找到茶园后 , 还要细心搜寻茶树上新生的嫩芽 。春茶重要的就是嫩、香二字 , 需要摘取才生长出来的一芽一叶、一芽两叶的那种嫩芽 , 但嫩芽掩藏在茶树枝叶之间 , 非常难找 。茶农采茶时 , 通常会在头上戴一个电筒 , 用以辅助 。
这样起早贪黑地采上一天 , 背着满满一背篓的茶鲜叶去卖 , 却只得45元一斤 , 采得多的 , 才挣的到200~300元钱 。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 , 茶鲜叶的收购价往往越来越贱 。
“在春茶这个阶段 , 茶叶每天都在变化 , 越到后面茶叶越老、越不值钱 。”参与收购的司年寿这样说 。
通常来说 , 3月25日初采时的毛峰最值钱 , 往年板桥乡的收购价能到70~80元一斤 , 但今年受疫情影响 , 最好的那批茶 , 收购价也只在45~50元之间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 , 价格只会越来越低 , 到了谷雨之后 , 茶叶老了 , 就只能收购去做绿茶或花茶底 , 价格在1块左右 , 有时甚至只有8毛钱 。
随时间变化的收购价 , 也直接影响着茶农的采茶和收入 。
清明之前 , 茶树枝芽新生 , 虽然收购价低 , 量少 , 难找 , 有时甚至满山跑遍 , 也找不到一斤;而到了谷雨前后 , 茶叶的枝芽纷纷成熟 , 变得硬挺 , 这时茶农采摘茶叶 , 往往会被枝叶划伤手指 , 而因为收购价的降低 , 往往要采上百来斤 , 才能拿到100~200元的收入 。
留在板桥乡的多为60岁以上的老人和未成年的孩子 , 对他们来说 , 将上百斤的茶叶从陡峭的山坡上背下 , 负担极重 。又是小道 , 有时脚不慎崴了 , 背篓跌倒 , 人也跌倒 , 非常艰难 。
但对整个茶农群体来说 , 这种辛苦却是他们不得不忍受的 。
黄山区域适宜种茶 , 茶树种植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 在70年代 , 为了发展地方经济 , 当时的居民开山种茶树 , 形成了这里星罗密布的大小茶园 。居住在黄山周围的人们 , 从会走路就会上山采茶 , 上学时就会跟着学习制茶 , 茶贯穿了他们的一生 , 也是大部分人立身的根本 。
而茶树种植 , 十一个月养护 , 一个月采摘 , 所有的收入都从采摘季而来 , 如果这时未能获得收入 , 就基本等于这一年的努力都白费了 。而即使是如此辛苦 , 最终他们拿到手的钱 , 也不过几千块 , 极少数能拿到一万以上 。而这些 , 就基本是他们一年的全部收入了 。
 
茶、咖啡、可可 , 是世界范围内流传最广的饮品 。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茶叶市场规模达到2626.6亿元 , 而随着新茶饮的兴起、人们对健康养生的追求、茶产品年轻化等趋势的发展 , 茶叶市场未来可期 。据中投顾问预测 , 2025年茶叶销售将达到3975亿元 。
但在这个千亿级赛道内部 , 处于供应链末端的茶农的日子却并不好过 , 他们一整年都在养护茶树 , 却只有一个月采茶售卖能获得收入 , 辛苦一整年 , 却只有几千块 。
“我们村只有20%的人口在家 , 且多为60岁以上的老人和未成年的孩子 , 青壮年劳动力几乎向外流失 , 这些老人劳累、且收入不高 , 一旦有病痛意外 , 只能由外出务工的孩子们支持 。”板桥乡村支书谢凌慧这样说 。
 要办厂 , 至少要十几万
“除了钱 , 劳动力也缺 。”
如果单纯采摘茶叶挣不到钱 , 那在加上制茶、自产自销 , 能获得更高的收入吗?
在70年代 , 板桥乡的居民就是这样做的 。那时当地的茶叶在5月1日之后开采 , 采来的茶叶经过炒茶、烘茶工序 , 而成为绿茶或花茶底 , 进而售出 。那时茶叶走量 , 当地居民必须白天采茶、晚上制茶、彻夜不休地工作 。且因那时的茶叶硬 , 白天采茶伤了手 , 晚上还得把手放进高温的锅里翻炒茶叶 , 非常辛苦 。
这种方式很难持续 , 而当地居民的劳累也是在加工厂出现之后 , 才有所缓解 。
在黄山这个茶叶的大产地 , 受产量、劳动力、茶叶生长时间的限制(春茶只有一个多月 , 必须在这期间完成采摘制茶等一系列事项) , 自产自销并不容易 , 它最终导向了对加工厂“收购-加工”模式的需求 。
 
黄山周边的乡村里 , 也都有着自己的加工厂 。
那么 , 加工厂能在茶叶供向市场的200多倍利润里 , 分去一杯羹吗?
【投稿|万元黄山毛峰背后,一斤只赚45块钱的茶农】事实是 , 也不大行 。
在当地 , 建一个加工厂通常需要十几万 , 对当地年收入只有几千的茶农来说 , 要拿出这笔钱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
板桥乡的加工厂在2018年以前 , 都由外来老板经营 , 在粗加工后 , 就直接将之售卖给经销商 。这种方式使板桥乡的茶叶难以形成自己的品质口碑 , 也就很难在市场上提高价格 。
当地居民祝祥在政府的扶持下开建了新的工厂 , 希望通过统一的高品质提高板桥乡茶叶在市场上的议价能力 。这种方式在黄山其它区域有过成功案例 , 如休宁县的一片茶园 , 因为质量把控得好 , 开始做小罐茶 , 整体的收益远高于板桥乡 。
从收购价格上就可见一斑:在黄山休宁县 , 往年一斤鲜叶可以卖到170~180元一斤 , 今年受疫情影响 , 对半降下来 , 也有70~80元一斤 。比板桥乡的收购价多了一倍 。
 
在茶叶这个产业链条里 , 茶叶的品质、加工的技艺 , 在供应链前端会产生一定的差距 。
而对处于黄山这个大产区的人来说 , 因为黄山整体的气候、土壤、环境 , 甚至海拔高差都适宜于茶树生长 , 所以茶叶的整体品质都很不错 。但即使是在这个大产区内部 , 成茶的价格之间也有差距 。
发展的好的小产区 , 人力足、财力够 , 会在每一年秋天时将茶树砍掉更新 , 黄山的茶树多为大叶种 , 生长极快 , 月余就能到一米高 , 而砍后的茶树重新生发 , 在次年能长出非常鲜嫩的新叶 。
与此同时 , 更高的财力、更充足的人力 , 也能帮助小产区购置更好的设备 , 使茶鲜叶得到更好的处理 , 从而使成茶品质更上一层楼 , 在市场端能获得更高的议价能力 。
所以的这一切 , 都需要人力和物力支撑 , 而这也正是青壮年劳动力流出的板桥乡 , 所面临的最大挑战 。
“没有劳动力 , 茶园品质难以提升 , 单位面积产量、效益都会大打折扣 。”谢凌慧这样说 。
茶农的出路 , 要往消费端走其实 , 茶叶和咖啡的产业链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似的 。
它们都经由上游原材料供给、中游加工 , 再到下游的流通 , 而它在每个环节上的利润分配极其不均 。
以咖啡为例 , 根据平安证券研究所的数据 , 上游的价值贡献比例仅1% , 中游6% , 而到下游则高达93% 。茶叶各环节的价值贡献比与之相差不远 , 盈利空间集中在产业链的下游 。
更通俗地讲 , 是在品牌上 。
根据数据 , 2020年全国茶叶销售总额为2888亿元 , 同年中国咖啡的销售总额则是3000亿元 , 从整个市场来看相差不大 , 但考虑到非品牌的成茶单价普遍不高 , 茶叶的销售额依然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
同时 , 我国茶叶出口量居世界第一 , 但却缺乏有知名度的茶叶品牌 , 和下游的茶店品牌 , 中国茶叶的整体商业化链路远不如咖啡成熟 。而不成熟 , 也就意味着还有可以获取的机会 。
对黄山的茶农来说 , 上世纪90年代当地茶向名优茶转型 , 打下了茶能增值的一部分根基 。
 
从5月1日之后才开始采的大叶茶 , 到现在清明、谷雨前采的春茶 , 让上游原材料——茶鲜叶的品质得以提升;而不同的加工方法 , 也让茶在产业链中游环节上进一步增长 , 在这一阶段 , 因加工方法有别 , 出现了黄山毛峰、祁门红茶、太平猴魁等名优茶的种类 。一些独特的茶的加工技艺 , 甚至申请了“非遗”传承 。
但再往下 , 从中游到下游的这一段 , 茶的市场里还缺乏具体的、知名的品牌 , 如咖啡市场里的星巴克、酒类市场里的茅台 。而在年轻人中流行的品牌 , 如小罐茶等 , 份额又还没有达到“巨头”水准 。
这是附加值最高的一段 , 因还未被巨头占领 , 就意味着还有品牌发展、弯道超车的机会 。
对茶农来说 , 他们必须更向下游贴近 , 更靠近消费者 , 形成自己的品牌 , 才能在未来的竞争和茶的附加值争夺上保有一席之地 。
黄山有一些茶农或当地的企业家已经在尝试做这件事 , 得益于互联网的发展 , 茶农和消费者有了直接接触的机会 。在短视频平台上输入“黄山 茶叶”的关键字 , 会呈现出很多视频内容 , 通常下面都带有商品标 , 可以直接进行售卖 。
投稿|万元黄山毛峰背后,一斤只赚45块钱的茶农
文章图片

抖音上的视频内容及商店
但要真的形成品牌 , 却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
产业的路就是日拱一卒回到板桥乡 , 当地茶农要走的路 , 因为劳动力的不足 , 而显得更加漫长 。
板桥乡想要建立自己的小产区品牌 , 需要对树种和加工机器进行更新 , 在上游和中游先提升附加值 。板桥村的茶树多年未砍过 , 异常坚硬 , 需要青壮年劳动力才能更新;而好的、全套的加工机器 , 至少需要几十万 , 有些甚至上百万 。
这两件事当地政府都在推动 , 但要全部完成 , 还需要好几年的时间 。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 , 这种改变已经开始 。当地茶农、加工厂的企业主向黄山发展好的茶园学习先进经验 , 也正在思考如何改变现状 。
千里之行积于跬步 , 在茶叶这个有广阔发展的前景下 , 他们的发展值得期待 。
*文中司年寿、祝祥为化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