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传输的本质

下午发了一则朋友圈:
?
接着第二个话题继续说。说说老本行相关的。
信息传播的本质目的是互动。只有互动才能激起风暴。
果真如此,有必要将信息大块大块地从一个地方复制到另一个地方吗?
每次传输的信息只具有一个固定的含义,两次传输的信息彼此正交,这样效率才最高。如果有多个含义,就分多次传输,因为第一个信息的反馈会影响第二个信息。
既然小信息才更好,为何大家将大部头视为经典呢?如果一本书写不厚,就会被轻视?
直接原因是思维定势,人们在过去几千年一直这么认为,很难改变认知。根本原因是古代没有支撑小消息的传输的技术,言语不过数米,书信往来动辄几千里,车马时代一个来回至少以天记,多则数年,信息传输成本非常高,将吞吐始终放在第一位并无不妥。大吞吐技术局限下的不得已追求。
曾经的限制如今已被突破,我们也应该回归信息传输的本位了。跨太平洋一个来回不到半秒,我们有了强互动的支撑技术,就没有必要追求大吞吐了。
施耐庵写《水浒》,要写完才能发表,他人生不过几十年,几乎不可能多次搜集反馈,但金庸写射雕三部曲就可以以连载的方式,边发表边搜集反馈边续写后面的故事,写第一章时,作者本人甚至不知道结局,结局是所有读者一起决定的,作者只将它写出来。
当代小说的创作方式几乎都是边搜集反馈边继续写的,每次发表一点点,但是频繁更新。
有人会问,那天才独立的思考何在,若人群创造世界,还需要天才个体吗?
这也是思维定势。之所以古代出现那么多个体天才,也是受到强互动技术的限制,天才永远是一群人,而非一个人。如果牛顿和莱布尼茨以电子邮件交流,他们的贡献都会大得多。不是个体天才创造了世界,而是受技术限制,他们不得不独孤求败。现在技术限制被突破了,个体被团队取代,一个人很难再独领风骚。
结论是,没有必要一次性传输大块信息,每次传输小信息,来回好多次。
可思维定势还是让人们普遍追求大吞吐,搞什么下载速度PK前先评估一下是不是必须下载。举个例子,视频需要下载吗?不需要,如果你下载一个视频,当然希望吞吐越大越好,但下载这个视频的最终目的是看,直接在线看,只要它的码率吞吐就可以了。
现代互联网软件开发方法论已经从大而全的瀑布式设计变成快速迭代小步快跑了,网络传输还依旧停留在比拼下载速度,这是一种短视且盲目的追求。
顺便说说什么是网络,我理解网络就是让小信息快速通过的地方,任何额外的处理都是不合适的错误决策。防火墙再牛也不如没有,安全要在端到端解决,所以零信任才是正确的,网关是错误的。这天然导出了端到端模型。
为什么是小信息,因为基于小信息的互动最节省。
举个例子,如果你跟经理说下面的话:
“首先,我要买西装。其次,我再买条领带,最后我再买个皮鞋。”
然而经理告诉你:
“你只能买西装,不允许买领带和皮鞋。”
因此后面两句还不如不说。说了也是白说。如果换成:
“首先,我要买西装。”
经理回复:
“你只能买西装。”
于是就结束了。

如今的直播,点播都在追求低卡顿,首屏延时而不是大吞吐,追求下载速率本身就是伪命题,下载不是目的,只是手段,追求一个手段,终将误入歧途。只要不是诉诸感官心灵的,都只是手段。
路面越来越宽,但路上的车却越来越小,路面越来越宽,不是为了让人跑更大的车,而是跑更多的车,你非要跑火车。
对了,回到最开始引用的朋友圈内容,简短的文字不光省带宽,不冗余,也省内存,省打印纸,省读者的时间,也省你的时间。所以不要写长文,不要自嗨,不要自问自答,不要过度修辞。
【信息传输的本质】浙江温州皮鞋湿,下雨进水不会胖。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