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中国工业暗器通关战

投稿|中国工业暗器通关战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立方知造局,作者 | 赵笑达,编辑 | 小材
紧迫:这个工业技术领域我们与国外同行的差距仍在不断拉大 。它也是中国制造业的一场持久战 。
 
1993年6月,一架空客A340开启环球旅行,从法国巴黎飞到美国奥克兰后折返 。38358公里的总航程和43小时17分钟零6秒的飞行时间,刷新了此前波音747创下的记录 。
在欧洲人的兴奋声中,美国人紧张了 。好赌的波音公司在60年代孤注一掷研发波音747后,又一次将全部筹码压在一款新飞机上——波音777 。如果此时研发失败,波音或将面临破产 。
拯救波音公司的是2200台电脑——大到总体设计,小到管线布置,波音777率先在电脑中模拟出来,再搬到生产车间 。波音777成为第一架采用3D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 简称CAD)的飞机 。
投稿|中国工业暗器通关战
文章图片

3D CAD飞机设计界面 图源:wikimedia
1963年,麻省理工大学开发了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CAD软件——“Sketchpad” 。成千上万条直线、曲线精密排列,组合成立体结构输入到计算机做图层处理,设计师们不再需要像达芬奇一样通晓数学、物理、工程、机械等诸多学问 。
与此同时,在太平洋彼岸,攻关“两弹一星”的中国科学家们,还在用着原始绘图方法 。“东方红一号”卫星方案图中的椭圆,是三位工程师用笔戳绳子,按照椭圆的基本定义描绘的 。
投稿|中国工业暗器通关战
文章图片

“东方红一号”方案图绘制 图源: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当时中国工业设计工具落后发达国家整整一个时代,实现了“两弹一星”的奇迹——相当于狙击手拿着没有瞄准镜的步枪,硬生生打下了一场硬仗 。
尽管从70年代起,中国开始研究计算机在工业领域中的应用,一直到90年代,本土才真正关注CAD 。
中国在CAD领域的赶超可以按照时间顺序粗略分为三个阶段:
“两弹一星”时期是“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年多年则是抓住了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的时代红利;
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发展逻辑也随之发生新的变化 。
目前,中国的2D CAD软件已有所突破,性能上接近国际竞争对手,但在3D CAD软件上依旧被卡脖子 。
立方知造局发现,国外CAD软件的发展进程,与工业制造以及计算机行业的繁荣密不可分 。而近年来中国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云计算等领域的突飞猛进,正等待着3D CAD软件的国产突围 。
对于中国3D CAD厂商来说,市场考验他们的不止是技术,还有对中国制造转型升级背后的竞争态势变化的理解深度 。
01 CAD就是工业软件吗?不久前封禁大疆的Figma也是工业软件吗?这次封禁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后果?CAD属于工业软件 。工业软件的范畴要远远大于CAD 。
工业软件是指工业领域辅助进行工业设计、生产、通讯、控制的软件 。按此定义,工业软件分类可分为以下四大类别:
1. 研发设计类软件
(CAD/CAM/CAE/EDA/PLM )
2. 生产制造类软件
(PLC/DCS/SCADA/MES)
3. 经营管理类软件
(ERP/SCM)
4. 运维服务类软件
(MRO)
目前国产工业软件的状况是:“管理软件强、工程软件弱、低端软件多、高端软件少” 。其中,研发设计类软件的卡脖子现象最为明显 。
也正因为此,近年来频频出现的工业研发设计类软件断供事件 。
2018年,中兴国际被美国Cadence公司断供EDA软件;
2019年,华为被Synopsys、Cadence、mentor断供EDA 。
……
最新的剧情发生在今年3月份,美国在线设计协作软件Figma封禁大疆 。
Figma属于界面设计软件,尽管顶着“设计”两个字,但UI作为用户交互层面,主要用于一些界面、按钮的设计,与EDA这种芯片设计软件,或CAD这种可以直接用于大型先进制造设计的软件并不相同 。
投稿|中国工业暗器通关战
文章图片

Figma软件界面 图源:Figma官网
立方知造局认为,Figma封禁大疆事件目前看只是雷声大雨点小 。国内已有同类的UI设计软件可以替代Figma,缺陷在于社区生态还未完善,素材资源不够Figma丰富 。
真正需要警惕的是CAD,尤其是3D CAD软件被掣肘 。
02 为什么CAD对中国制造业十分重要?无论是C919大飞机、长征系列火箭,还是一台比亚迪新能源汽车,这些产品从无到有,都需要经历从图纸设计,到工程验证,再到最终成品生产的过程 。
把图纸设计环节用计算机完成,就要用到CAD软件的核心功能——计算机辅助设计 。相比传统手绘,CAD软件优势非常明显:减少绘图错误、提高绘图的可重用性、节约时间成本 。
比如,1963年麻省理工研发的Sketchpad可以在10-15分钟完成通常要花几周时间的工作 。
如今,CAD软件的发展从2D走向3D,核心应用领域也从汽车制造、航空航天蔓延至机械、轻工、纺织、建筑、船舶、模具等行业 。
2D CAD主要用于平面图、剖面图的绘制;3D CAD主要用于三维建模,实现设计中的实体、曲面造型等 。 
在中国制造正往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的当口,CAD软件是一系列智能制造流程的必要前提 。可以说大至国之重器,小至消费产品,CAD软件连通了中国制造业产品脉络 。
投稿|中国工业暗器通关战
文章图片

建筑行业应用:从概念画到CAD设计,到实际建造 图源:wikimedia
此外,3D CAD对工业制造带来百倍杠杆的促进效应,形成一股推动“中国制造2025”关键力量 。
03 如果3D CAD被卡脖子,会对我们的国产飞机、新能源汽车带来什么影响?目前中国3D CAD市场上,95%的份额依然被国外软件占据 。
国产大飞机C919使用的唯一设计工具,是法国达索的CATIA软件 。
从C919最开始的立项、方案评估、总体布置、需求管理,到飞机数模的每一个参数定义,工艺制造、装配方案的确定,以及为交付和运营维护所做的手册等,达索全程参与 。
为什么是达索的CATIA?可以这么说:无论是波音还是空客,有大飞机的地方,就有CATIA 。在航空航天、汽车等高端制造领域,达索的身影随处可见 。
而在汽车制造领域,国内厂商也基本离不开CATIA、UG、AutoCAD等国外3D CAD软件 。
国产3D CAD目前在高端制造领域还没有替代能力,所以如果3D CAD被卡住脖子,等于在设计阶段中国就落后国外高端制造整整一代 。
04 国产CAD软件做过哪些追赶?又遇到过什么挫折?中国在CAD软件的追赶始于80年代,起步于高校 。
1983年,国家科委等8个部委在南通召开首届CAD应用工作会议,学界首度向高层传递出发展自主版权CAD产业的呼声 。
“八五”期间(1991年-1995年),国务院启动了“CAD应用工程”掀起普及推广CAD技术及应用的浪潮,1997年中国“CAD应用发展年”奠定基础 。
投稿|中国工业暗器通关战
文章图片

1997年7月,首届中国CAD应用工程博览会在北京举办 图源:《中国科技产业》
在这样的浪潮下,国内高校和科研所自主研发2D CAD,比如清华大学的高华CAD、中科院软件所的凯思CAD、华中科技大学的开目CAD等系统开始商业化,成为当时中国2D CAD的重要玩家 。
然而,当时国产CAD企业经历了内忧外患:
内忧:
1. 90年代,大部分私营企业具有劳动力密集、粗放生产等特型,对于CAD等工业软件降本增效的认知处于真空,需求并不迫切 。
2. 本土CAD企业林立,一度诞生了300多家CAD厂商 。供过于求,价格战打响 。恶性竞争让行业处于亏损状态 。
外患:
1. 90年代,国外CAD软件攻入中国市场 。国外产品不仅具备技术和经验上的先发优势,性能更诚实,国外企业还以低价、免费的方式绑定产学研机构,对国内企业造成降维打击 。
2. 国外企业放任盗版软件抢占市场,排挤了国产软件的生存空间 。国内企业自以为用盗版软件赚了便宜,实际上盗版软件上生成的研发、生产数据进一步助推了国外软件优化升级,拉开国内外软件的差距 。
最终,刚刚萌芽的国产CAD产业还未绑定企业形成生态,便迅速沉寂 。不少企业长生了“造不如买”的心理 。
直至2015年《中国制造2025》政策再度强调国产操作系统、工业软件突围,政策之手将CAD产业发展引上正途 。这之后,CAD所属的工业软件被写入十三五、十四五规划 。
投稿|中国工业暗器通关战
文章图片

那段弯路暴露出中国CAD软件发展的失衡:
第一,国产软件的突破主要是2D,3D CAD依然是瓶颈;
第二,高校研究与商业化脱节,研究成果距离产业化还有一定距离 。
05 在2D CAD领域,中国厂商的国产替代能否一帆风顺?目前2D CAD的国产化率为11% 。中国企业与国外厂商相比已没有技术鸿沟,不过整体质量仍有差距,正在加速追赶与替代的路上 。
与其他许多国内产品一样,国产CAD软件的优点是:低价、简单、服务好 。尤其在2D CAD市场,中国企业与国外企业技术差距逐步缩小,正在通过各种手段抢占更大市场份额 。
例如,浩辰CAD 的永久授权费用为9,800元,与AutoCAD 一年的订阅费用(8,327 元)相近 。
国产CAD的竞争路径,是通过抢占低端市场,增加应用广度和深度,培养用户惯性,最终以市场换技术,为冲击高端市场积累研发资本 。国内龙头中望软件,其产品已经覆盖全球90多个国家 。超过149家世界500强企业、72家央企使用其产品 。
不过外资企业并没有放任中国厂商扩张 。技术壁垒之外,外资企业用商业打法构建生态壁垒 。
例如,从2015年起,浩辰软件就陷入与ITC的知识产权纠纷中 。直到2021年4月,双方达成全球范围内的全面和解,浩辰为此付出了420万美元和解金及780万美元海外律师费 。
另一个典型的策略就是“二次开发陷阱” 。
像微软故意放任中国盗版办公软件一样,Autodesk借助先发优势,一面有意扶持大量二次开发集成商,一面放任中国市场盗版现象,使得现在市面上有超过1000个基于AutoCAD的二次开发软件,形成了“二次开发一面倒”的景象,在用户数量和产品生态上,形成压倒性优势 。
国内的CAD厂商也在积极布局二次开发生态,例如中望软件二次开发应用软件数量已达230多个 。对于中国厂商来说,这注定将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反围剿之战 。
06 中国3D CAD差在哪?3D CAD突围是场持久战,目前国产3D CAD落后国外产品20-30年 。
技术上:
目前国产3D CAD与国外的技术差距体现在建模技术、几何造型技术、渲染技术等多种深度基础技术上 。
要想在底层技术上实现质的突破,核心问题还是成本和资源:时间成本、资金成本,以及人才资源 。
例如SolidWorks,Solid Edge,Inventor 等主流的3D CAD 软件,代码量在3000万行到4500 万行代码左右,大约需要 3000~4500 人一年以上的开发工作量 。如果是CATIA,NX,Creo 等高端软件,写代码的工作量还要提升4倍 。
国外厂商已经有数十年的技术积淀,而且开局就有巨头呵护扶持,研发资源和下游应用需求都充足 。
相比之下,中国3D CAD软件企业一出生就是地狱模式,要从0开始研究、写代码,非常不现实 。
所以国内CAD厂商要做3D CAD软件,目前还得看外资企业脸色:例如浩辰3D CAD软件,依赖的是西门子的技术组件授权 。这导致,2021年上半年浩辰3D CAD销售额(533.38万元)中,有超过一半要支付给西门子作为采购费用(288.6万元) 。
应用上:
国产3D CAD只占到国内市场5%的市场份额,主要针对中低端应用场景 。
以工业皇冠——汽车工业为例 。国外厂商不但可以满足企业整车设计与整车装配,也能满足运动仿真等复杂场景,而国内厂商则往往只能用于零配件设计、模组件设计与装配、零件加工等 。
投稿|中国工业暗器通关战
文章图片

达索系统、西门子、PTC等厂商CAD软件占据了汽车设计领域主要份额 图源:PTC官网
除此之外,几乎每个知名的CAD软件背后,都站着一个高端制造巨头 。
法国达索系统的3D CAD软件CATIA占据全球市场25%份额,应用在3D CAD集中度最高的三个领域——航空航天、船舶制造、汽车制造领域 。
事实上,达索系统最早是由法国达索航空于1981年抽出一支工程师团队创建,用于飞机3D研发制造 。CATIA的发展轨迹也是从航空领域起步,开始往船舶和汽车制造延伸 。
SolidWorks由PTC公司的技术副总裁与CV公司的副总裁于1993年成立 。CV公司背后的大佬,是美国波音公司 。
换言之,国外3D CAD软件的发展,是从资金、研发团队,到工程经验、落地应用,直接形成了工业巨头企业的内循环 。这是中国厂商现阶段一时难以具备的优势 。
07 国外3D CAD企业为什么热衷于并购小企业?国外3D CAD企业热衷于收购 。例如1981年,GE通过收购CALMA进入CAD市场 。
1989年,LAC为了获得资金支持军品开发,抛售了当时红极一时的 CADAM公司,IBM、TRW、DEC、HP、富士通等都有收购意向,最终IBM获胜,并将其交给达索管理 。
立方知造局认为国外CAD企业热衷于并购,背后主要有两条逻辑条:
1. 以金钱换时间
3D CAD细分领域众多、门槛高、研发周期长,如果从0开始做费时费力,没有先发优势 。面对不断变化的技术和市场,通过大鱼吃小鱼是投入回报比较高的方式 。
2. 完善应用版图
CAD软件进入技术稳定发展期,已有多年未出现新的重大技术突破 。在这样的前提下,3D CAD企业通过收购细分领域的厂商,为的是拓宽应用场景,形成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达到垄断市场的目的 。
反观国内,3D CAD企业也开始效仿并购潮 。比如中望软件在2010年收购了VX公司的CAD/CAM软件知识产权、研发团队,借以消化吸后者的3D CAD技术和人才 。
但与国外企业并购的逻辑不尽相同 。中望收购是为了拥有3D CAD的底层技术——混合建模内核,拿到入场门票 。
08 造出一款3D CAD软件需要哪几方力量?目前中国3D CAD软件还需要闯过什么难关?国外3D CAD有法国达索(代表产品CATIA和SolidWorks)、美国PTC(代表产品Pro/E)、美国Autodesk(代表产品AutoCAD)和德国西门子(代表产品UG)四大巨头 。从他们的发展史中,立方知造局总结了一条行业经验:凑齐“三方龙珠”,才能召唤出一款能打的3D CAD软件 。
世界名校:提供基础框架;
工业巨头:提供工业技术与知识的积累,并反哺软件商研发投入与迭代;
软件厂商:提供软件平台与计算机系统支持 。
3D CAD涉及数学、物理、计算机和工程四大类,是人类基础学科和工业知识的集大成者 。要让本土3D CAD软件与国外巨头分庭抗礼,不仅需要通用性强的基础框架理论,还要与国内高端制造业紧密合作,在软件中注入“工业和制造之魂” 。简言之,产学研一体 。
然而目前三者的关系依旧割裂 。如一位业内人士所说:“国内制造业发展初期,企业多以提高生产效率为首要目标,奉行‘重硬轻软’‘拿来主义’,往往是软件企业在‘倒追着’工业企业去做探索 。
工业企业本身又普遍不够重视工业技术的积累和工业知识的管理,因此可用于软件化的工业技术、知识非常缺乏 。”
这是过去的弯路,也是突围之路上急需改变的现状 。
09 当下国产CAD厂商的赶超机遇在哪里?中国3D CAD软件除了有技术上的后发劣势,也缺乏国外厂商那样的工业巨头加持 。但对于未来也不必过于悲观 。
中国目前是全世界唯一一个拥有所有制造业分类的国家,连续十一年稳居制造业世界第一,随着“智能制造2025”的提出,中国制造也面临着全方位的转型升级 。中国3D CAD厂商虽然没有像国外厂商那样含着金汤匙出生,却也终于迎来了下游需求最为旺盛的时代 。
据工信部统计,2020 年中国智能制造就绪率仅 7.9%,中国工业软件市场规模同期仅占全球 6% 。中国工业软件增量空间巨大 。
另一个重要转向,是工业设计软件的云化,将设计过程通过云计算完成 。
软件云化是一条国产3D CAD换道超车的道路——目前云化产品仍处于发展阶段,互联网企业也都在部署“软件+服务”的整体解决方案,但市场占有率并不高 。对中国厂商来说,入局云化部署,等于是实现赶超路上的跨越式发展 。
在国产技术不断面临卡脖子与突围的当下,工业软件是唯一一个与国外同行不断拉大差距的工业技术领域 。中兴与华为的前车之鉴不远,3D CAD突围仍迫在眉睫 。
这不仅仅攸关软件厂商,也是一场对中国高端制造企业的检验 。中国制造转型升级,考验的不光是单点技术或产品的突围,更是对上下游产业链的整合能力,以及对基础学科的探索深度 。
【投稿|中国工业暗器通关战】都是中国制造未来基业长青的根本保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