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做好事,一想到《道德经》中的那一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或“大善既是大恶”,心理障碍了求解?


老子是中国先秦真正的哲学家 。我来分析这两句话 。
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 。什么是刍狗?就是草纸扎的狗 。古时候穷人祭祀用的 。形容最没用的东西 。还有下句 。圣人不仁 。以百姓为刍狗 。字面意思很简单 。天地不仁慈 。看万物都不值得关心 。圣人也不仁慈 。不关心老百姓 。
老子追求的是一种自然态 。反对进步论 。面对他所处复杂的春秋时代 。他主张回去 。回到小国寡民 。回到半原始状态 。因为天地虽然不仁 。万物自生自灭 。但也自由自在 。圣人虽然不仁 。不爱护老百姓 。但老百姓也就不用为圣人负责 。不被管理 。自得其乐 。
如果一切都回到这样自然的状态 。那我们社会就没有斗争 。自然而然 。稳定而恒定 。不需要知道天地 。更不需要圣人 。所以表面上的不仁 。是真正的大仁 。
我们回顾一下 。多少“圣人”们真正的仁慈 。最后都演变成了恶行?多少对这一群人的仁慈 。其实是对另一群人的恶行呢?老子看来 。我们人类做的越多 。离毁灭就越近 。所以做好事 。做坏事 。从更高层面上来说 。都不是好事 。因为主观的去做 。就错了 。
大善既是大恶 。道德经没有这样的表述 。有这句 。上德不德 。是以有德 。最好的的道德 。就是不要刻意去行德 。下德不失德 。是以无德 。天天想着表现道德 。结果适得其反 。
总之 。我们能体味道德经的是 。不要刻意 。不要过分追求 。顺其自然 。能做好事就做 。是最好的状态 。
关于道德经的解读 。手机打字太累 。我会专门文章来写 。脑洞史话 。欢迎关注 。
其他观点:
《道德经》中说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古训中也有“大善即是大恶 。大恶亦是大善”的说法 。其实这些言语不该是成为“为善”的阻碍 。究其最根本的意思中 。我更觉得这话大有“人人生而平等”的意思 。当然 。从《道德经》的角度而言 。不仅仅包括人 。经书本身是超越人的高度来看待这个世界的 。所以 。会说“以万物为刍狗” 。在圣人眼里 。世间万物都是平等的 。各自遵循自己的“道”生生息息 。

想做好事,一想到《道德经》中的那一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或“大善既是大恶”,心理障碍了求解?

文章插图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大善即是大恶”不是不让做好事 。而是在说万物平等 。万物自有缘法 。有些话这么说出来似乎带着很多消极的意思 。其实不然 。更多的在警示我们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正如孔老夫子所说的不可妄言 。不可妄为 。拿到“善”这一个角度来讲 。那就是要善于行善 。而不是简单自以为善 。再朴素点来说就是要科学行善 。
在小说《艳鬼》中 。讲了一个故事:
一位仙君路遇一位九世乞丐——九次轮回都不得好结果 。做了九辈子的乞丐的人 。乞丐饿的只剩下一口气了 。奄奄一息中向仙君讨一口活命饭 。仙君告诉对方说 。在城外某处有一棵树 。树下埋了千万黄金 。说完此话 。仙君就离去了 。与仙君同行的人极为不赞同仙君的做法 。言语苛责道:这人做了九世乞丐 。眼见就熬到头了 。下辈子是天子之相 。贵为九五之尊 。你现在将千万财富的埋藏地点告诉他 。若是他去取了 。就坏了乞丐的机缘 。这一世仍然不得善终 。来世依然没有出头之日 。九世的苦是白吃了 。仙君却是笑笑说:我只是告诉他黄金万两的地点 。也没告诉他取多少 。若他是个贪财的 。拿了黄金 。一时改变此刻的命运 。那就要付出代价;若是这人只取了一个馒头钱 。那他依然可享来世的荣华富贵 。取与不取 。从来都不是我定的 。而且 。既然我与他相遇 。那他就是应该经此一遭 。敢问仙君 。这是行善还是为恶?可以说这位仙君本身是怀有恶意的 。也可以说这位仙君是在考验乞丐 。只是出于高高在上的人设的本能作为 。那些传说中的仙人人物不是都善于考验人心吗?无论是哪一个出发点 。基于什么样的目的和心思 。我们都能看出 。“施予”这个行为有时候包含了太多的意义 。不仅仅是简单的“好心办坏事” 。
想做好事,一想到《道德经》中的那一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或“大善既是大恶”,心理障碍了求解?

文章插图
如果有人说 。因为一些人的恶行让我丧失了为善的初心 。其实大可不必 。我倒是觉得 。这种事情但求无愧于心 。量力而行 。作为人 。最大的行善就是做好自己 。近期看了一则新闻 。很受感动 。就是那位从山东开车去武汉送菜的司机 。“没钱可以出力” 。这是最为朴实不做作的善举 。对于这位小师傅来说 。他已经做好了他所能做的最好的事了 。但是对于有些人 。他们即不想承担足够的责任 。又不能恰当的行善 。可能就会带来一些不太好的结果 。就比如说溺爱孩子 。本意是很好的 。却用了错误的方式来做自认为好的事情 。这就可能会适得其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