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杀熟”是存在的吗?在技术上可行吗?


“大数据杀熟”这个词在今年出现的频率非常高 。隔三差五就有人微博爆料遭遇某某公司杀熟 。同样的商品或服务老顾客看到的价格比新顾客看到的价格要贵 。这就是所谓的“大数据杀熟” 。

“大数据杀熟”是存在的吗?在技术上可行吗?

文章插图
【“大数据杀熟”是存在的吗?在技术上可行吗?】从过往的几起疑似案例来看 。携程、滴滴、飞猪等等都是被质疑的对象 。可以看出 。生活消费服务平台是被质疑最多的领域 。这也难怪 。生活消费服务本来就是一个高频场景 。被质疑多也是也是很正常 。
同样的商品或服务 。老顾客看到的价格比新顾客看到的价格要贵 。这都是被“杀熟”了吗?其实并不是 。
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讲 。都有一个获客成本的问题 。顾名思义就是获取一个新客户需要付出的成本 。就拿现在两大国民APP支付宝和微信来讲 。支付宝的获客成本肯定是比微信要高的 。而且高的很离谱 。微信的社交关系拓展获客几乎是免费的 。但支付宝就不一样 。他现的每一个新客户 。几乎都是拿钱买来的 。这一点看看支付宝的拉新红包就能看得出来 。支付宝领红包活动都是新用户额度大老用户额度小 。这是”杀熟”吗?肯定不是 。这是在培养新用户的使用习惯 。
像美团、携程、飞猪等等生活消费服务平台其实跟支付宝类似 。刚刚注册的新客户一般都是有优惠的 。所以老用户不能与刚刚注册新用户比较 。因为新用户有新人红包 。这个时候老用户看到的价格比新用户贵 。你说被“杀熟”了 。这明显不合适 。因为平台也要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 。培养新用户的忠诚度 。
其实归根揭底就是各平台之间的激烈竞争造成的 。如果市场上只有美团或者携程一家 。肯定就不会出现所谓的“大数据杀熟”了 。因为所有的潜在用户迟早都是我的 。我就是这个价 。你爱用不用 。
到底是不是杀熟?个人觉得有一个方法可以判断 。就是拿同一产品 。经常使用的重度用户和偶尔使用的轻度用户作比较 。一个高频使用 。一个低频使用 。如果这个时候高频使用的用户看到同样的产品或服务价格比低频使用的用户价格高 。这肯定就是“杀熟” 。这时候该曝光曝光 。该维权维权 。您可千万不能手软 。
对于消费者来说 。肯定是价格越便宜越好 。他才不会管你什么获客成本 。使用习惯 。培养忠诚度的问题 。鉴于生活消费服务领域激烈的市场竞争 。新用户和老用户享受到的优惠肯定是不一样的 。所以“大数据杀熟”的问题肯定还会不断重复 。不断上演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