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谚道“二月寒食榆不老,三月寒食老了榆”,您怎么理解这句农谚?


对农事谚语:\"二月寒食榆不老 。三月寒食老了榆\" 。这种说法各地不一 。我们(潍坊市)这边农村里榆树特别多 。房前屋后 。山角地边 。到处都是;有的已经几十年 。甚至上百年 。还有一两百年的古榆树 。

农谚道“二月寒食榆不老,三月寒食老了榆”,您怎么理解这句农谚?

文章插图
在农村榆树不需要专门的培育 。榆钱、榆荚成熟后随风飘落 。入土即可出苗 。自然生长三年后 。就开始结榆钱 。再过几年就能长成比房子还高的大树 。
这里\"二月寒食榆不老 。三月寒食老了榆\"中的老字 。包含有两重意思 。听我细细讲来 。
农谚道“二月寒食榆不老,三月寒食老了榆”,您怎么理解这句农谚?

文章插图
老字第一种含义 。是指榆钱的老嫩程度 。寒食节是指清明节的前一天 。也是一百五后的第一天 。象今年的寒食节就是4月4日这天 。如果这一年的寒食节 。是在二月(指农历)末 。此时气温冷热不定 。容易遭遇倒春寒;而榆钱(榆荚)的花苞又生长缓慢 。待到寒食节时 。花苞内的榆钱刚刚开放 。此时采食 。又鲜又嫩 。反之 。如果这一年是三月里清明节 。气温已经升高 。等到寒食时节 。榆钱已经九成熟 。此时采食 。有些略显老成 。口感也会大大降低 。
农谚道“二月寒食榆不老,三月寒食老了榆”,您怎么理解这句农谚?

文章插图
这老字的第二重含意 。是指榆钱数量的多少 。二月寒食的年份 。榆树也会像果树一样 。遭遇小年 。这一年榆钱结得较少;此时的不老 。就是不多的意思 。反之 。三月寒食老了榆 。是指这一年树上的榆钱就结得多 。多的老鼻子去了 。
以上 。就是山里人对农谚的理解 。如有不妥之处 。请大家予以纠正 。
其他观点:
有这么一个谚语“二月寒食榆不老 。三月寒食老了榆” 。那么这个谚语中的“二月寒食 。三月寒食”讲的是什么意思?又该如何理解这个谚语呢?
农谚道“二月寒食榆不老,三月寒食老了榆”,您怎么理解这句农谚?

文章插图
二月寒食榆不老 。三月寒食老了榆 。寒食指的是“寒食节” 。寒食节是我国传统节日 。时间一般在夏历冬至后105日 。清明节前一二日 。这一天 。民间要禁烟火 。人们只能吃冷食 。到后来又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斗鸡等民俗 。寒食节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 。也是汉民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来命名的节日 。
农谚道“二月寒食榆不老,三月寒食老了榆”,您怎么理解这句农谚?

文章插图
由于寒食节一般在清明前一、二日 。后来人们基本上都把它和清明节放在一起过了 。到了寒食节 。也就到了清明节 。这让我们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唐朝诗人韩翃、和杜牧的关于寒食节和清明节的诗 。
农谚道“二月寒食榆不老,三月寒食老了榆”,您怎么理解这句农谚?

文章插图
《寒食 ?寒食日即事》
唐 ·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
寒食东风御柳斜 。
日暮汉宫传蜡烛 。
轻烟散入五侯家
农谚道“二月寒食榆不老,三月寒食老了榆”,您怎么理解这句农谚?

文章插图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
路上行人欲断魂 。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
寒食知道了 。那么谚语中的“榆”又是什么呢?
这里说的榆 。不是指榆树 。指的是榆树的果实部分 。我们叫榆钱 。又叫榆荚、榆子、榆仁 。它呈扁圆形或球形 。由于它的形状很像古代串起来的麻钱儿 。人们也称为榆钱儿 。
农谚道“二月寒食榆不老,三月寒食老了榆”,您怎么理解这句农谚?

文章插图
榆钱 。也算是一种野菜 。它可以用来煮粥、和着面蒸着吃 。也可做酱等 。刚刚长出来的榆钱儿 。色儿碧绿 。放在嘴里吃还有点甜 。由于它与“余钱”同音 。在农村 。很受欢迎 。经常在房前屋后都能发现它的踪影 。
过去人们的生活不富裕 。每到清明前后这个时间 。就开始去摘榆钱 。榆钱洗干净 。撒上面 。蒸着吃 。
农谚道“二月寒食榆不老,三月寒食老了榆”,您怎么理解这句农谚?

文章插图
其实 。我小时候也吃过 。给我的印象是味道一般 。它可没有槐花做出来的东西好吃 。但在过去 。只要能吃 。也就不讲究什么好吃不好吃了 。
了解了寒食节和榆钱儿 。那么这句谚语我们就好理解了 。
农谚道“二月寒食榆不老,三月寒食老了榆”,您怎么理解这句农谚?

文章插图
“二月寒食榆不老 。三月寒食老了榆”了 。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它的意思是说 。如果寒食节出现在农历的二月 。那么榆树上的榆钱就还很新鲜 。很嫩 。这个时候吃最合适 。而如果寒食节出现在农历三月的话 。到人们去摘的时候是榆钱已经长老了 。吃起来就不新鲜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