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也是鬼节,各地习惯不近相同,你们老家怎么过呢?


谢邀
我的老家是淄博 。我们这里过七月十五相比其它传统节日要淡一些 。但上坟祭祖是必须的 。上坟的时间在这天的下午 。多是傍晚时候 。再就是上坟必须有饺子 。有给祖先送元宝的含义 。这天晚饭多是吃饺子 。晚上有放孔明灯的习俗 。意在鬼节驱鬼避邪 。
其他观点:
【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也是鬼节,各地习惯不近相同,你们老家怎么过呢?】一、中元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
中元节 。别名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节、盂兰盆节、地官节 。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 。“中元节”是道教的叫法 。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或“七月十四”) 。它的产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 。节期与古老文化中的阴阳消长循环之理有关 。在《易经》中 。“七”是一个变化的数字 。是复生之数 。七月乃吉祥月、孝亲月 。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 。有若干农作物成熟 。民间按例要祀祖 。用新米等祭供 。向祖先报告秋成 。该节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 。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
二、祭祀活动
1.中元普渡
中元节 。不少人会在旧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间 。择日以酒肉、糖饼、水果等祭品举办祭祀活动 。以慰在人世间游玩的众家鬼魂 。并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顺利 。较为隆重者 。甚至请来僧、道诵经作法超度亡魂 。也有人会在这段时间 。请出地藏菩萨、目连尊者等佛像放置高台、或请艺师扮演驱魔大神钟馗(有的是请艺师操控钟馗之傀儡) 。以消弭亡魂的戾气 。
据说七月半恰逢夏秋交替 。此时恰恰是天地阴阳交替的节点 。阳气盛极而衰 。阴气显现 。在这一天地宫打开地狱之门 。放出鬼魂 。所以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 。后世亦有说法认为 。整个农历七月都应当是“鬼节” 。阎王于每年农历七月初一打开鬼门把鬼放出来到阳间觅食 。享受人们的供祭 。七月最后一天 。重关鬼门 。群鬼又得返回阴间 。
2.祭祖
民间相信 。祖先会在七月半返回家中探望子孙 。所以需要祭祖 。这种祭祖行为是慎终追远、固本思源的传统伦理的一种体现 。是一种感德祖先文化传统 。时逢小秋的农作物收获 。也正好把丰收的喜悦与祖先分享 。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中旬傍晚时分举行 。平常日子要对先人祭拜 。一般都不动先人的牌位 。到“七月半”祭祖时 。则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请出来 。恭恭敬敬地放到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 。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 。每日晨、午、昏 。供三次茶饭 。因各地习俗略有差异 。因此过节的方式也不尽相同 。过节时间上也会有差别 。3.烧纸
中元节日中 。民间俗信行为中 。最为突出的是烧纸 。据传说 。阳间的纸就是阴间的钱 。人们烧纸就是给亡故的先辈亲人送钱 。通常上坟烧纸时要留下几张 。到十字路口焚烧 。目的是给尤家可归的野鬼一些施舍 。它们就不会再去抢劫送给其祖先的钱了 。
4.焚香燃炮
每到七月十四日或十五日晚 。在门外焚香燃炮 。同时“烧包”(也叫“荐包”) 。
5.祭祀土地
七月半 。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 。将供品撒进田地 。烧纸以后 。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 。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 。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 。获得大秋丰收 。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 。定襄县民俗将麻、谷悬挂门首 。
6.祈丰收
七月半施祭与祈望丰收又常联系在一起 。施孤之夜 。家家户户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祷祝稻谷丰收 。并把香枝插于地上 。这叫做“布田”(插秧) 。插得越多越好 。以此象征着秋收稻谷丰登 。
7.吃鸭
全国很多地方都会选择在七月半吃鸭子 。因鸭在水中游 。取其河灯普渡祈祷之涵意 。也有说法是“鸭”就是“压” 。是谐音 。吃鸭子是为了压住“魂灵” 。这说法有点牵强 。因为很多地方“鸭”与“压”不同音 。东莞人一般会吃莲藕煲鸭 。
8.跳天灯
广西天等一带在七月半有跳天灯习俗 。旧时跳天灯活动多是一些迎神赛会、驱逐疫鬼之类的迷信活动 。现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民间体育活动 。跳天灯一般在村头较平坦的场地上进行 。9.放焰口
在盂兰盆会中 。有一项重要的活动 。叫做“放焰口” 。“焰口”就是佛教所谓地狱中的饿鬼 。这项活动的目的是超度亡灵、为孤魂野鬼施食 。“放焰口”在黄昏或晚上进行 。活动持续时间较长 。甚至可达次日凌晨 。先由僧人诵经、做法 。最后由主持用米粮、净水在四周挥洒 。为鬼魂施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