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这首古诗翻译 题西林壁古诗原文及翻译

横看成岭侧成峰 , 远近高低各不同 。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题西林壁》翻译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 , 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 , 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翻译 题西林壁古诗原文及翻译

文章插图
《题西林壁》注释1、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 , 又称乾明寺,位于江西庐山七岭之西 。
2、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侧面 。
3、各不同:各不相同 。
4、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
5、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
《题西林壁》赏析此诗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 。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 。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 。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 , 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 。也就是说 , 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 。
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
《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 。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 。因此,这首小诗格外含蓄蕴藉,思致渺远 。
《题西林壁》创作背景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 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 。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
《题西林壁》作者介绍苏轼 , 宋代文学家 。字子瞻 , 一字和仲 , 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洵长子 。嘉祐二年(1057)进士 。累除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 。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颍州等 。元丰三年(1080)以谤新法贬谪黄州 。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宋徽宗立,赦还 。卒于常州 。追谥文忠 。
苏轼博学多才 , 善文,工诗词 , 书画俱佳 。于词“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题材丰富,意境开阔,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来“词为艳科”的传统樊篱,以诗为词,开创豪放清旷一派,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 。有《东坡七集》《东坡词》等 。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翻译 题西林壁古诗原文及翻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