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调整是否意味回到疫情前状态 疫情期间,国家政策的调整


政策调整是否意味回到疫情前状态 疫情期间,国家政策的调整

文章插图
新华社北京12月26日电题:新冠疫情防控近三年后为何回归乙类管理——权威专家详解新冠病毒感染实行“乙类乙管”系列之一
新华社采访人员陈芳、董瑞丰
随着奥密克戎病毒致病性的减弱、疫苗接种的普及、防控经验的积累 , 我国疫情防控面临新形势新任务 。
26日 , 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公告,将于2023年1月8日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 。这是自2020年1月20日我国开始实施严格的传染病甲类防控措施后,疫情防控政策的又一次重大调整 。
执行“乙类甲管”已近3年的调控政策,此次为何调整为“乙类乙管”?政策调整的主要依据是什么?调整是否意味着防控力度降低?调整之后会带来哪些改变?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特邀权威专家、国家卫健委新冠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第一时间回应公众关切 。
问:新冠病毒感染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答:分类管理一直是我国传染病防控的策略,一直实行动态调整,依法科学管理一直是我国应对传染病的基本原则 。
当前,我国法定传染病共有40种,其中甲类2种,乙类27种 , 丙类11种 。甲类传染病包括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包括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等 。其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炭疽中的肺炭疽,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丙类传染病为监测管理传染?。?包括流行性感冒等 。
将传染病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 , 要具备相关条件 。在依法的前提下,根据对病原体、疾病的性质和危害性的认识,根据人群免疫力和卫生健康系统的抵抗力,根据疫情现状和未来走向,聚集专家的智慧、借鉴国内外经验,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才能做出决策 。
从法理依据来看,当一种传染病可能对公民的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会造成严重危害,可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时,国家可以对公民和社会采取高强度的干预措施 。但是当传染病对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危害减弱 , 对于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减轻时,国家就应当动态调整干预措施的强度 , 保证传染病防控措施因时因势优化调整 。
当新发传染病出现时 , 由于对其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特征缺乏认识,其传染力、致病力以及病原变异特征尚不清晰,为了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我国自2003年传染性非典型肺炎、2005年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2009年甲型H1N1流感等新发传染病应对以来,有效经验做法是第一时间将其纳入乙类传染病但实施甲类传染病管控措施 。但随着对疾病及病原体流行规律研究与认识的不断深入,临床治疗手段、疫苗和药物的研发应用以及有效防控措施积累,曾采取“乙类甲管”的非典、禽流感回归乙类传染病管控措施,而甲型H1N1流感则并入流行性感冒,按照丙类传染病监测管理 。
问:有网民认为,这种调整意味着防控力度降低,将使疫情更快更大范围传播,会这样吗?疫情防控今后的重点是什么?
答:调整后,将在感染者与密接人员隔离、疫区封锁、交通卫生检疫等防控措施上做出相应的调整 。针对乙类传染?。?对传染源和密切接触者一般不再进行严格的隔离管理 , 因此,在防控措施调整初期可能会出现新冠病毒感染病例增加,继而引发药品供应不足、公众恐慌等现象,为此,我们积极针对这些风险准备应对方案,保障调整的平稳过渡 。
当前,我们需将工作重心从防控感染转到医疗救治上来,工作目标是保健康、防重症 , 确保防控措施调整转段平稳有序 。特别需要关注老年人、有基础性疾病人群等重症高风险人群的疫苗接种、个人防护和感染后的及时救治 , 最大限度减少重症和病亡 。
为有效防范风险 , 有必要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加强疫苗接种,特别是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人群的接种 。二是加强药品供应保障 。三是通过在线健康咨询、合理用药科普等,鼓励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的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优先选择居家隔离治疗 。四是完善医疗机构分级诊疗机制 , 优化配置医疗资源,加强基层诊疗能力建设,统筹新冠病毒感染者的救治和日常医疗服务保障工作,尽最大可能不影响正常医疗服务 。五是做好风险沟通,面向公众加强宣传倡导 。围绕健康监测、个人防护、居家合理用药、垃圾弃置等方面给出建议 , 帮助公众了解如何用药、何时就医以及去哪里就医等具体问题,促成公众理性和以平常心应对新冠疫情 。六是关心关爱医务人员、维持社会经济日常运行的人员,合理安排工作 。七是加强病毒变异、疾病严重性、医疗资源使用情况的监测,尽量避免发生医疗资源挤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