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十记之记四翻译 西山十记之记四翻译和原文

【西山十记之记四翻译 西山十记之记四翻译和原文】

西山十记之记四翻译 西山十记之记四翻译和原文

文章插图
翻译:从香山寺沿着石磴俯阶而下,行走在柳林路中,大约不到一里路,便到了碧云寺 。寺后有泉,泉水从山脚下的石缝中喷涌而出,如冰似雪,水波荡漾 。
一棵老树因雷击起火 , 树心空洞倾斜,将泉水导入寺中,泉水绕寺廊周围流淌,喧闹着流进石渠,水下但见有彩纹的碎石和金黄色的细沙 。石渠通到殿前成为方池,周围以石块砌成,水深大约有一丈,但池水清澈,好像只有一寸深 。
池中有金鱼万尾,满池的鱼欢快地游动,一池的鱼红得耀人眼目 。阳光照射着清清的池水 , 将鱼儿的影子清晰地映在潭底,清秀灵动 , 惹人喜爱 。有人把饼子投在池子的左边,鱼群便蜂拥向左边;把饼投向池子的右边也是这样 。然而在水中欢快游动发出刺泼声响的鱼儿,都是身长只有几寸的鱼儿 。那些一尺来长的大鱼,则潜泳在潭底,见到食物也不去争抢,十分安闲宁寂 。
难道鱼儿的安静与急躁还同它们的年纪大小有关吗?
《西山十记之记四》原文从香山俯石磴行柳路,不里许,碧云在焉 。刹后有泉,从山根石罅中出,喷吐冰雪,幽韵涵澹 。
有老树,中空火出,导泉于寺,周于廓下 , 激聒石渠,下见文砾金沙 。引入殿前为池,界以石梁,下深丈许,了若径寸 。
朱鱼万尾,匝池红酣 , 烁人目睛 , 日射清流,写影潭底,清慧可怜 。或投饼于左,群赴于左,右亦如之 , 咀呷有声 。然其跳达刺泼,游戏水上者 , 皆数寸鱼,其长尺许者,潜泳潭下 , 见食不赴,安闲宁寂,毋
乃静燥关其老少耶?
《西山十记之记四》注释①碧云:碧云寺 , 在北京西山 。
②罅:裂缝 。
③涵澹:水波激荡的样子 。
④有老树,中空火出:泉水从一棵空心老树中如喷火般激溅而出 。
⑤激聒石渠:在石渠中激荡起哗啦啦的水声 。
⑥匝池红酣:满池的鱼欢快地游动 。
⑦清慧可怜:样子清秀灵动惹人喜爱 。
⑧跳达:同“佻达”,此处指鱼儿欢快游动的样子 。
⑨刺泼:鱼击水声 。
⑩毋乃:表揣测,相当于“恐怕”“只怕” 。
《西山十记之记四》赏析《西山十记》指的是明朝袁中道创作的文言文,主要内容是记录了作者在西山游玩的所见所闻 。《西山十记之记四》主要描写了作者游完从香山寺,然后碧云寺,在碧云寺的所见所闻 。
《西山十记之记四》作者介绍袁中道,明代文学家,字小修,一作少修 。“公安派”领袖之一,袁宗道、袁宏道胞弟 。汉族,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 。万历四十四年(1616)中进士,授徽州府教授 , 止于吏部郎中 。与其兄宗道、宏道并称“三袁”,其成就次于宏道 。
其文学主张与宏道基本相同,强调性灵 。他较两兄晚殁,目睹模仿公安派的文人的流弊,晚年又形成以性灵为中心兼重格调的思想 。他的作品以散文为优 。游记文能直抒胸臆 , 文笔明畅;日记多有精粹文笔,对后世日记体散文有一定影响 。著有《珂雪斋集》20卷、《袁小修日记》20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