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主张的因教施材是针对谁说的

【孔子主张的因教施材是针对谁说的】“因材施教”一词最早出现在《二程遗书·卷十九》:因“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 是孔子的思想,他对弟子都是这样想的,不是对某一个人,与冉有、子路、公华西等人的对话可见,特别是对冉有,孔子很有感触,冉有的懦弱在《论语》中记载 , 冉有曾在权臣季氏的手下做事,季氏为人聚敛暴虐 , 作为孔子的弟子冉有 , 明知道这样做不对,不但不敢去劝上司季氏,反而顺从季氏的意愿 , 为他“聚敛而附益之”,气得孔子大骂冉有“非吾徒也”!并发动学生“鸣鼓而攻之”!如果冉有能够听从孔子的教导 , 坚持仁义之道,那就不会做出助纣为虐的事来了 。孔子近乎完美地实行“因材施教”,其基础就是对学生的充分了解 。他认识到“知人”的重要,因此他十分重视“知”学生,认真分析学生个性,甚至只用一个字即可准确地概括,足见其备学生之细致认真 。这样,充分了解学生之“材”,才能因其“材”而施教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