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线菌以及放线菌病的治疗 放线菌感染

放线菌感染(放线菌和放线菌病的治疗)
放线菌是原核生物,具有细菌、革兰氏阳性菌和真菌的特征 。放线菌引起的慢性化脓性肉芽肿性疾病统称为放线菌病 , 主要发生于颈、面、胸、腹部 , 进展缓慢,以瘘管和硫磺样颗粒脓为特征 。本文简要概述了放线菌和放线菌的管理 。
放线菌和放线菌病
放线菌是介于细菌和丝状真菌之间的一类丝状原核生物,与细菌接近,具有细菌特征 。由放线菌引起的慢性化脓性肉芽肿性疾病统称为放线菌病,最常见的类型有颈面部型(55%)、腹部型(20%)和胸部型(15%) 。该病可侵犯血管,沿血流向大脑等内脏器官扩散;化脓性病变常直接扩散至组织形成窦道,排出带有硫磺样颗粒的脓液 。
放线菌病是非传染性的 , 男性发病率高 , 男女比例为3:1 。城市人口发病率是农村人口的1/10 。放线菌病发病隐匿,症状不特异,容易误诊 。曾被称为“杰出的冒名顶替者” 。
放线菌的生物学特性
1877年,Cohn首次描述了放线菌,从人类泪腺感染病灶中分离出一种丝状致病菌链霉菌 。然后哈茨发现了一种寄生在牛身上的厌氧牛放线菌,从此放线菌就建立了 。后来发现了好氧腐生放线菌 。美国学者瓦克斯曼于1984年将好氧腐生放线菌确立为链霉菌属 , 将其与放线菌区分开,同时保留了厌氧寄生真菌的原名放线菌 。目前中国也采用这种分类系统,而Krasilinikov将其归入放线菌 。
放线菌属于细菌界(革兰氏阳性菌)-放线菌-放线菌-放线菌-放线菌-放线菌-放线菌 。放线菌包括10个亚目,40个科,放线菌是其中之一 。主要代表属有放线菌、节杆菌、棒状杆菌、弗兰克氏菌、微球菌、小单孢菌、分枝杆菌、诺卡氏菌、棒状杆菌、链霉菌等 。
放线菌多为病原菌,仅有营养菌丝,直径小于1μm,有隔膜,可断裂成V形或Y形体 , 无气生菌丝和孢子 。放线菌一般为厌氧菌或兼性厌氧菌 , 引起牛颌肿的牛放线菌就是该属的典型代表 。包括雷氏放线菌 , 它寄生在人体上,可引起后颌骨肿瘤和肺部感染 。放线菌的生长需要丰富的营养,通常在培养基中加入血清或心脑组织提取物 。属于放线菌的类似微生物还有很多 。
放线菌病的临床特征
放线菌病的基本病变是伴有脓肿形成的慢性化脓性炎症,病理特征是多发性脓肿、瘘管形成、肉芽组织增生和纤维化 。病原菌入侵后,组织内起初有白细胞浸润,形成多个小脓肿 , 部分脓肿相互融合 , 部分脓肿形成交通窦 。脓液和鼻窦分泌物中可见硫磺颗粒 。病变晚期 , 慢性肉芽组织增生 , 病变邻近组织纤维化;脓肿被急性或慢性炎性肉芽组织包围,其中一些组织纤维化形成疤痕 。
1.颈部和面部放线菌病
宫颈放线菌病以脓肿、瘘管形成和组织纤维化为特征 , 通常表现为进展缓慢、无压痛的硬化性肿块,继而演变为多发性脓肿、瘘管和引流窦 。少见波动性、化脓性肿块伴急性化脓性感染,进展迅速 。这种疾病的临床表现与恶性肿瘤和肉芽肿性疾病非常相似 。然而,颈部和面部放线菌病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不受解剖屏障(包括筋膜平面或淋巴引流)和多个窦道形成的影响 , 而是保持扩散 。其次,放线菌会通过组织损伤或粘膜伤口侵入邻近结构 。牙齿感染和口腔颌面部创伤是放线菌病的常见先兆事件 。该疾病的易感因素包括龋齿和拔牙、牙龈炎和牙龈外伤、恒牙萌出期间的感染、糖尿病、免疫抑制、营养不良、肿瘤或辐射引起的局部组织损伤 。
2.腹部放线菌病
腹部放线菌病表现为进展缓慢、乏力、发热、体重减轻、腹痛等症状 。体检可触及肿块,目测可见窦道或瘘管 。由于放线菌病的罕见性和非特异性症状 , 以及与恶性肿瘤、克罗恩病和结核病的相似性,术前诊断困难,术前诊断的正确率往往低于10% 。因此,对于有全身症状或无特异性腹部症状和腹部包块的患者,应高度怀疑放线菌病 。
腹部放线菌病的易感因素包括:近期腹部手术史、外伤、肿瘤形成或内脏穿孔;腹腔内放线菌病也有不少报道与使用宫内节育器有关,可能是放线菌侵入腹腔所致 。
3.胸部放线菌病
放线菌常寄生于口腔粘膜、牙龈、扁桃体、结肠等 。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它们可因吸入口腔分泌物而侵入呼吸道,先引起支气管病变,再侵入肺实质 。也可因食管病变扩散至纵隔,或腹腔感染越过膈肌累及胸膜和肺,引起肺部化脓性肺炎,经肺叶间隙和胸膜侵犯胸壁和肋骨形成窦道 。它还可以侵入血液循环 , 引起全身扩散 。胸部放线菌病多侵犯肺门或肺底,表现为急性或慢性感染,如不规则发热、胸痛、咳嗽、咳痰带血等 。胸膜受累可引起胸膜炎、脓胸、瘘管、脓液中含硫颗粒、胸膜粘连和胸腔积液 。心包可引起心包炎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