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名字由来 宝应怎么样

应县位于江苏省中部,淮河下游,何丽霞西部,扬州市北部边缘 。与东建湖县、兴化市、盐城市盐都区交界处;与高邮市南部接壤;与胡锡进县、洪泽县相连;毗邻淮安区,北淮安市 。县城略呈梨形,东有射阳湖和杨光湖,西有宝应湖和白马湖,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 。北边界从Xi安丰镇崔渡村至南端夏姬镇三阳河村 , 直线距离约47.4公里,东端从杨光湖镇团头荡至西边界杨珊镇顺河村西柏玛湖,直线距离约55.7公里 。全县总面积1467平方公里 。其中陆地面积979平方公里,占66.7%,水域面积488平方公里,占33.3% 。
建立
春秋时,宝应为吴国之地,吴亡于越,越亡于楚,楚与秦合并,设县级行政 , 名东阳郡 。
西汉先后属射阳郡、东阳郡、东阳郡平安郡;东汉时属广灵郡 。
后被合并,并分,改,隋朝统一为安义县 。刘保南的《宝应图经》记载,隋朝以前,四地为西有东阳县,东有射阳县,中有平安县,西北有石别县 。
唐武德四年(621),安邑设沧州,领安邑县 。武德七年,沧州废,安义县属滁州 。唐肃宗三年(宝应元年),安邑改为宝应,属滁州 。宋三年(1227年),升为宝应府,县名不变 。袁一开始就是宝应军 。它被转移到明朝的扬州府高邮府 。它属于清朝的扬州府 。民国时期,先后隶属淮阳路、淮阴行政督察区 。该县解放时,属苏皖边区第二行政区 。新中国成立之初,先后隶属苏北行政公署扬州特区和泰州特区 。1953年1月,宝应隶属江苏省扬州特区 。1960年初,金湖县设在宝应湖以西 。1983年3月实行市管县体制,宝应县隶属扬州市,沿用至今 。
区划
元代以前,没有宝应县行政区划的记载 。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年),全县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角4方 , 乡村分9乡30里 。到了明朝,隆庆把里面改成了画 。
清初沿袭明制 。康熙换了家乡,图为店铺和村庄 。
民国元年(1912年),沿袭清末设置 , 分3市11乡 。民国16年改为市乡普庄 , 为区乡邻里 。民国23年实行保甲制,县分7区,下辖120乡25镇 。1932年5月,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辖八个区 。民国33年后,抗日根据地逐步实行新乡制度,废除嘉宝,建立村组 。1937年12月,全境解放 。全县除5个县乡外 , 农村有16个区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 县的行政区划多次变动 。1949年11月 , 全县行政区划分为13个区,144个乡 , 除宾西、来勋、黎城、斗拱、郧西5个县直属镇不变 。1958年9月实行人民公社,全县35个乡合并为26个公社 。1962年7月,建立镇、泛水两个县城 。20多年后,公社、大队区划多次调整或更名 。
1990年,全县有8个镇 , 22个乡 。1991年12月,资营河、田萍、夏姬三个乡撤村建镇 。1993年12月,鲁多乡撤乡建镇 。1995年1月,广阳湖乡撤乡建镇 。1998年,该镇与城郊乡合并成立安义镇 。
2000年4月,全县乡镇区划调整,29个乡镇合并为16个 。其中,中岗乡并入安义镇,范广湖、石桥、圩镇乡并入泗水镇,子营河镇、郭桥乡并入夏姬镇,小尹庄、鲁村、刘堡乡并入刘堡镇,张石荡乡并入王直岗镇,田萍镇并入射阳湖镇,下社乡并入曹店镇,黄浦乡并入荆河乡、长沟乡 。村庄数量从413个调整为236个 。
2001年5月,皇城乡撤乡建镇 。12月,泾河乡撤乡建镇 。2002年12月,沿河乡撤地建镇 。2003年10月,水寺乡并入射阳湖镇 。2005年10月,沿河镇并入安义镇 。到年底,全县有14个镇 。
2017年4月6日 , 将原七新村(住宅)划出,成立爱民社区;在城南生态新城建立荷花社区;新增郭庄社区,实施郭庄村(居)一体化;罗翔社区和闸北社区合并成立罗翔社区 。城市社区和学墩社区合并,成立学墩社区 。
2017年3月17日 , 江苏省黄城镇、宝应经济开发区实行“镇区合一”管理体制 。安贞七里村和金湾村是一个村一个社区单位,由江苏省宝应经济开发区管理 。
2019年11月23日 , 安义镇成立东方红社区,目前仍由宝应经济开发区管理 。截至2020年6月,宝应县下辖14个镇和1个开发区管委会:安义镇、泛水镇、夏姬镇、六堡镇、射阳湖镇、广阳湖镇、鲁垛镇、小官庄镇、王直港镇、曹店镇、Xi安丰镇、杨珊镇、黄城镇、泾河镇和开发区管委会 。村委会283个 , 其中居委会44个,村委会222个,村委会17个 。
【宝应名字由来 宝应怎么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