笙的历史介绍 笙是一种什么乐器

笙在传统器乐和昆曲里,常常被用作其它管乐器如笛子、唢呐的伴奏,远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我国就已有了笙的雏型,过去的笙,音域不广,一般只用于合奏或伴奏,很少用于独奏,改造后的笙已成为具有丰硕表示力的独奏乐器,代表曲有《孔雀开屏》、《凤凰展翅》等 。
笙,是源自中国的簧管乐器,是世界上最早应用自由簧的乐器,由笙苗中簧片发声,是能奏和声,吹气及吸气皆能发声,其音色清楚透亮 。
在传统器乐和昆曲里,笙常常被用作其它管乐器如笛子、唢呐的伴奏,为旋律加上纯四度或纯五度和音 。在现代国乐团,笙可以担负旋律或伴奏的作用 。
排笙,又称芦笙,是苗、侗、水、瑶、仡佬等族单簧气鸣乐器 。古称卢沙 。苗、侗、水语都称梗 。苗语又称嘎斗、嘎杰、嘎东、嘎正等 。侗语又称梗览、梗览尼、梗劳等 。瑶语称娄系 。
风行于贵州、广西、湖南、云南、四川等省区 。历史悠长,形制多样,音色明亮、憨厚,富有浓郁的处所特点,民间常用于排笙舞伴奏和排笙乐队合奏 。经过改造,已在民族乐队中运用,可独奏、重奏或合奏,有着丰硕的表示力 。
排笙是中国少数民族中较罕见的和声乐器,是民间风行的一种较大型的传统芦笙 。它由笙斗、笙管、簧片和腰箍等部分组成 。笙斗和吹嘴用一块整木或大竹筒制成,木制者呈扁长的纺槌形,长17厘米、宽4.8厘米、高3.5厘米,中间掏空,一端设有圆形吹口 。
笙管用细竹管制成,高低通透,共有十四管,分为两排纵向对称排列呈翼状,插入并穿过笙斗,左右各为七管 。傣族、布朗族排笙的笙管高75厘米~104厘米、外径0.8厘米~1.1厘米;克木人排笙的最高管达150厘米 。
在每根笙管的中间、即插入笙斗的部分,都镶有一枚铜制簧片 。按音孔设在近笙斗处的上方,每管一孔 。在笙管的上方和下方,各开有一个长方形调音孔 。在两排笙管的高低,分离捆扎一圈用竹篾制成的腰箍 。
演奏时,笙管竖置,双手抱持笙斗,口含吹嘴,用平缓气流吹吸,两手除小指外,其余手指分离按放左右两排音孔,其中拇指固定按一管音孔,其它各指兼按两管或三管音孔 。吹吸均可使簧片振动并与笙管内空气柱配合而发音 。
音色明朗、悦耳,音量比葫芦笙大、较芦笙小 。音域g—a2 。排笙为和声乐器,常演奏八度、五度或四度和音,表示力较为丰硕,旋律多在高下八度的连续音中进行,并能做近关系的转调 。可用于独奏自娱或民间歌舞伴奏,由男子吹奏,常边奏边舞 。乐曲有《凯恩调》等 。
笙的历史
远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我国就已有了笙的雏型 。在出土的殷(公元前1401~前1122)墟甲骨文中有“和”的记录 。“和”即是后世小笙的前身 。《尔雅·释乐》记录:“大笙谓之巢,小者谓之和 。”
在我国古代乐器分类中,笙为匏类乐器 。《诗经》的《小雅 。鹿鸣》写道:“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可见笙在当时已经很风行了 。
从战国到汉代的文献中,共同记录着笙和竽两种同类乐器 。《周礼·春官》中有;“笙师,掌教歙竽、笙、埙、龠、箫、篪、篴、管 。”“笙”为官名,其职务是总管教习吹竽和笙等乐器 。竽和笙的差别是:笙体小、簧少;竽体大、簧多 。二者早期都是用嵌簧的编管插入葫芦内,并以葫芦作为共识体,故一些文献以为竽就是不同形制的竽,如《吕氏春秋 。仲夏纪》高绣注:“竽,笙之大者” 。春秋战国时代,笙竽是主要的吹奏乐器 。竽还一度在宫廷、贵族或市民中普遍地风行 。
东汉时代的《说文解字》记录竽为36簧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了一支竽,26管,并设有折叠管,用于发生低音,簧是用铜片制成的 。从出土的西汉百戏陶俑和东汉石刻百戏画像中,也可看出竽在百戏乐队中占领主要位置 。
隋唐时代竽还存在,但在九、十部乐中已不用,而笙在隋九部乐和唐十部乐中的清乐、西凉乐、高丽乐、龟兹乐中均被采取 。唐代出现出许多演奏笙的名家,他们的技艺都到达了较高的程度 。唐代不少诗人还为笙写下了诗作 。
到了宋代,竽则消声匿迹,在教坊十三部中,只有笙色而无竽色 。
【笙的历史介绍 笙是一种什么乐器】过去的笙,音域不广,一般只用于合奏或伴奏,很少用于独奏 。在演奏乐曲遇到音不够时,常借音吹奏 。如今,改造后的笙已成为具有丰硕表示力的独奏乐器,既能演奏雄壮有力的曲调,也能奏出幽美抒情的旋律,代表曲有《孔雀开屏》、《凤凰展翅》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