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谱的基本乐理知识

音乐记谱法是指简单的记谱法,包括字母记谱法和数字记谱法 。它起源于18世纪的法国,后经德国人的改良,才成为今天的样子 。让我们跟随小编的步伐来看看吧!
(一)
【简谱的基本乐理知识】数字记谱法的雏形最早出现在16世纪的欧洲,当时一位名叫苏埃蒂的天主教僧侣;他用1、2、3、4、5、6、7代表这七个音来写音乐歌曲,然后写了一本小册子,名为《学习素歌和音乐的新方法》 。当时的西方人非常注重自己的发明、版权等个人成就,并被载入史册 。
18世纪的法国人,名叫卢梭;1742年在法国巴黎,他向科学院宣读了一篇论文《新音乐符号的建议》,然后提到了这个【数字记谱法】 。自18世纪中期以来,一批法国音乐家、医生和数学家整理并改进了“数字乐谱” 。到了19世纪,经过加兰(P. Garland)、帕里斯(A. Paris)和切维(E. J. M. Chevy)等人的不断改进和推广,在群众中得到广泛应用 。因此,这种记谱法在西方被称为“贾-帕-谢记谱法” 。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新派】,其中【学堂乐歌】直接模仿日本的音乐教育,沿袭了日本使用乐谱的做法 。许多小学和中学都开设了歌唱课 。当时唱歌的教材大多是中国音乐老师填词的日文歌曲,其中有五线谱和乐谱 。大约就在这个时候,乐谱从日本传入中国 。
1903年,留学日本东京音乐学院的曾志茂在东京日本江苏同乡会编辑出版的中文杂志《江苏》第六、七期上发表了《乐理总论》一文,介绍了西方乐理知识,并以乐谱与五线谱对照的形式发表了《练琴》、《春游》等六首歌曲,被认为是中国人使用乐谱的最早记录 。现代音乐教育家沈心工也是乐谱最早的传播者之一 。他编辑的《学堂乐歌集》于1904年出版,成为中国出版的第一部通俗乐谱集 。此后,乐谱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的学校 。由于简谱简单易学,排版方便,在中国抗日救亡群众歌咏运动中,对歌曲的传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与此同时,乐谱本身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普及 。
简谱在中国流行的另一个原因是,简谱的记法与中国流行的字谱《弓赤谱》相当接近 。例如,《宫池谱》用“上池龚凡六五一”字样和附在该字样左边的不同部首来表示声级,而简谱则用七个阿拉伯数字和附在数字上方或下方的圆点来表示声级 。公谱是在一个字的右边附加一个板符号来表示一个音的长短,而记谱法是在阿拉伯数字的右边或下面附加一条短横线来表示一个音的长短 。乐谱与宫池如此相似,而且用乐谱记录声音的高低长短的方法比宫池更简单、更准确,所以中国人很容易接受乐谱 。
(二)
一般来说,所有音乐的构成有四个基本要素,其中最重要的是[音高]和[音准]:
1.音调水平:任何一首音乐都是由高音和低音组成的 。直接从钢琴上看,左边的键盘音较低,右边的键盘音较高 。就简谱而言,在数字的正上方或正下方有许多点[˙]和[?] 。点数可以理解为强度,越多越强,音高越高,音高越低 。原理是物体的振动频率 。音调越高,振动频率越高,反之亦然 。
2.声音的长度:除了声音的高度,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声音的长度 。音调高低长短的音符决定了这首曲子不同于其他曲子,因此成为音乐最重要的基本元素 。原理就是声音的持续时间 。
3.声音的强度:音乐的强度很好理解,也叫强度 。一首乐曲中总有一些音符较强,一些较弱 。力度的变化是音乐作品中表达情感的因素之一 。原理用振幅来表示 。
4.音质:也可以叫音色 。也就是制造音乐的乐器或者人声 。同样的旋律音高,男生和女生唱出来的音色不一样;小提琴和钢琴的音色是不同的 。
以上四项构成了任何一首音乐作品的基本元素 。应该说,音乐记谱法基本上可以正确标记这些基本要素 。
(三)
表示声音高度的基本符号,标有七个阿拉伯数字 。它们的书写和阅读如下:
写作:1 2 3 4 5 6 7 i
阅读:拉斯做什么
以上声调的相对关系是固定的,除了3-4和7-I是半音,其他两个相邻的声调都是全音 。
为了标记更高或更低的声音,在基本符号的上方或下方添加小点 。在乐谱中,不带点的基本符号称为中音;在基本符号上加一个点叫做高音;加两个点叫高音;加三个点叫超高音;在基本符号下面加一个点,叫低音;加两点叫低音提琴;加三分叫低音炮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