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慢慢来,一切都来得及》

罗曼罗兰说,“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鲁迅也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大概伟人看的比我们更透彻,因而才会“不谋而合”。他们很早便告诉我们这是一个操蛋的世界,但是,除非我们真正做一次扑火的飞蛾,否则我们无法真正理解生活。
正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生活的理解又不尽相同。面对打击,有的人愈挫愈勇,而有的人自暴自弃。相同的是,每个人都在收获着他的成熟与成长。
只是,因看破红尘而玩世不恭的“成熟”不免让人唏嘘。
记不清在哪里看的,真正的成熟,是洞悉人世间的恶意,却还对周围的人抱有善意。
【读《慢慢来,一切都来得及》】心理学上有一个“皮格马利翁效应”,讲的是国王皮格马利翁热爱雕塑,对自己雕塑的女子怀有很深的感情,日复一日的同她聊天,陪伴她欣赏她,最终雕塑变成了真的,同国王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许多教育者都从这个故事中得到启发:赞美、期待和信任具有一种正能量,能改变人的行为。对孩子,对学生的欣赏、信任与期待,往往可以激发他的巨大潜能。
不过我倒觉得赞美、期待与信任是一种能力。王小波对李银河讲,“我对很多人怀有最深的感情,尤其是你”,这便是一种情怀。
我希望自己可以拥有这种能力,把正能量传递下去。
生活处处充满诱惑,说的好听一些,都是不一样的选择。
面对选择,有时候与其说没得选择,不如承认是自己不敢选择。因为选择意味着负责,意味着要放弃某些机会成本。
负责是一件长期而痛苦的事情。因为选择一旦发生,其影响便不是短时间内就会终止的,漫长人生,总会有“当初要……就好了”的情况发生,这就意味着当初的责任人,你自己,需要在许久许久以后依然面对承受这份痛苦的风险。反之,你只需要说“我没得选”,“还不是当初xxx让我选的”,从而让自己更加心安理得。
另一方面,选择意味着放弃一些机会成本。
这些成本不是简单的钱或物,而是生活的另外一种可能,可能完全是天上地下的两种境况。生活充满变数,谁也说不清会发生什么,那些已经发生的传奇或许只是一个又一个小概率事件的积累。做出选择,就意味着放弃了许多其他的可能,加之要长期对自己负责,的确是够伤脑筋的。
任何人都可能会遇到这种情况并感觉痛苦,但这恰恰是典型的受害者思维。
要知道,在你自己的世界里,你是唯一,是最重要的,全世界都必须围绕你转,但这只是你内心的那个世界而已,放到外部环境下往往未必如此。你可以选择继续当一名受害者,也可以选择做出点改变,哪怕仅仅是“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的改变。
不用期待世界会有什么天翻地覆的改变,唯一能改变的,或许只是自己的心态而已。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