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私|App们惦记你的个人隐私?下个月《个人信息保护法》就来了( 三 )


正如网络上一个流传的段子: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使用协议——是21世纪最大的谎言 。此环节的“形同虚设”,也给了很多App可乘之机 。
很多App安装之后会默认开启一些权限,相关说明虽然会呈现在《用户协议》和《隐私政策》中,但正如前文所言,大部分用户可能根本没有意识到有相关规定存在 。
比如国内某头部内容分发App上,在使用前的提示中有这样一条描述,“你可随时在‘设置-隐私’中关闭个性化推荐权限,仅使用App的基本功能” 。也就是说,个性化推荐功能,一开始是默认开启的,而该功能需要调取的用户信息可能包括网络设备硬件地址、日志信息、位置权限等 。
再比如此次引发舆论声讨的微信反复读取相册的情况中,微信会提醒设置了“只能访问相册部分照片”的用户,“建议允许访问所有照片”,但是在隐私协议中并未明确告知,用户的整个相册都会被频繁读取 。
App过度索权则是另一个主要顽疾 。
按照相关规定,App收集用户信息应该遵循“收所必需、用所必需”的基本准则,所收集的信息应该是完成用户某项业务所必需的信息,而且这些信息应该在合理的时间段、规定的业务范围内被正当使用 。
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曾发布的《2019年上半年我国互联网网络安全态势》报告指出,通过对下载量较大的千余款移动App的监测分析发现,每款应用平均申请25项权限,其中申请与业务无关的拨打电话权限的App数量占比超过30% 。
比如美团App以5分钟为间隔,从凌晨到深夜持续索取定位信息,从时间上来看,这个时间段中用户显然不可能一直在开启美团使用 。若是App在后台偷偷运行,就属于违规索权、过度索权的一种 。
再比如微信在用户未主动激活应用的情况下,在后台数次读取相册,也存在过度索权 。Hackl0us提到,用户授权所有图片给任何一款App的初衷,无非是更新头像、发送几张图片,非常简单,但微信对隐私的使用方式明显大于或违背用户授权相册的初衷 。
隐私是底线问题,涉及隐私的事情无小事 。正如Hackl0us指出:“很多人会在相册存放身份证、银行卡、个人证件照等重要信息,不管微信的理由是什么,为了方便用户发图还是使用便捷,主动权应该交给用户选择 。”
隐私窃取为何屡禁不止?大数据时代,个人隐私被不少数据科学家视为一件“在算法上不成立”的事情 。
在互联网上,总有人比你更了解自己 。人们面对手机的时候总是异常诚实,看到喜欢的网页、图片、视频等,总是会不由自主点进去,相应的App就拥有了最真实的用户群体画像 。
2019年以来,国家相关部门加强了对App的监管整治力度 。其中,工信部自2019年11月至今,已连续两年开展了针对App侵害用户权益的专项整治工作,重点整治App违规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过度索权、频繁骚扰、侵害用户权益等突出问题 。
截至2021年10月15日,工信部已先后通报共19批侵害用户权益行为的App名单,目前相关的整治行动仍在持续推进中 。
然而,用户个人信息作为互联网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石,其带来的商业收益让企业们欲罢不能,App们的利益与用户个人信息保护之间的拉锯战从未停止 。在工信部推进的App整治行动过程中,反复出现App不配合整改,或是整改后又出现违规问题的情况 。
2021年7月8日,工信部发文指出,已针对近期用户反映强烈投诉较多的App存在“弹窗信息标识近于无形、关闭按钮小如蝼蚁、页面伪装瞒天过海、诱导点击暗度陈仓”等问题进行集中整治,百度、阿里、腾讯、字节跳动、新浪微博、爱奇艺等68家头部互联网企业已按要求完成整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