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春节的吃喝玩乐(痴堂随笔)

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苏州也不例外。包天笑在回忆童年生活时说:“新年中,是一个吃喝时代。在年底下,即预备了许多食物,以供新年之需,有些人家,甚而至于吃到正月十五,他们称之为‘年冻’。不但自己吃,而且还请亲友来吃,因此在新年里,你到我家来吃,我到你家来吃,忙个不得了。”(《钏影楼回忆录》)
春节期间,吃喝玩乐,走亲访友,不管城市乡村,到处充满喜庆的气氛。
先谈吃喝方面。《金陵岁时记》中有欢喜团、茶泡、元宝蛋、春卷、请春酒、屠苏酒等,还有十景菜、洪福齐天。抄其中几则。
欢喜团
糯米春白,蒸孵后晒干,和饴糖,用竹阁漏二搓成圆形,俗名欢喜团。客至必设。幼时吾姊宗文告予曰:“此物昉于刘备赘亲东吴时。”未知何考。惟谐译载《江南好词》:“江南好,最好是新年。福寿酥并鸡骨断,欢喜团泡马蹄糕。油炸大元宵。”“鸡骨断”,以饴糖裏白糖为之,俗名寸金糖。“马蹄糕”,俗名年糕,舂糯牛人成粉,和糖蒸熟者。
元宝蛋
茶煮鸡子,以当点心,名曰元宝蛋。客至,必争献数放,谓进元宝。高淳县俗,主人出茶煮鸡子,俾贺客怀之而归。
请春酒
新年邀集宾朋宴饮,谓之请春酒,以正月半前为盛。谚云:“过了正月半,大家寻事干。”言有节也。洪杨乱后,民风尚朴,多用烧酒白花。光绪之季,踵事增华,宴饮必以绍酒及汾酒矣。
洪福齐天
守岁时,取红枣、福建莲子、荸荠、天生野菱煮食之,谓之洪福齐天。
包天笑的《衣食住行的百年变迁》中提到新年饮食:“元旦起身,向父母及长亲拜年以后,便吃汤圆。汤圆以粉制,小如桂圆核,煮以糖汤,苏人称之曰圆子,非仅是元旦,即年初三、立春日、元宵夜,亦吃圆子,大约以圆字口彩佳,有团圆之意。以下每晨每吃自制的点心,直至元宵为止。在此过程中,例不吃粥。但在年初五,俗称财神生日,则吃糕汤,又曰元宝汤,因年糕中有象形作元宝状者,切之煮糕汤,亦好彩也。”
郑逸梅在《旧时春节食品的习尚》中说:
在苏沪一带,春节例食春卷,是由来已久的。春卷和年糕,是供饷亲友登门拜年必备之品。年糕是渗糖制成的,为甜点心。春卷便以咸味来配制,用肉丝、韭芽、冬笋为馅,或煎或蒸,都很可口。又制莲心桂圆汤,以符连生贵子之兆。再上雨前茶,盛以有托有盖之碗,碗盖上置两只青橄榄,称为“元宝茶”。
旧时岁朝,一家老小,往往共啖小圆子。大多在除夕以前,由女儿为之,煮熟了和以桂花糖霜,认为吃了一家可以团团圆圆、甜甜蜜蜜。年初一早晨不能吃粥,午晚两餐也不能用羹汤淘饭吃,说是吃了粥或淘汤饭,今后出门,例必遇雨。这种不科学的话,流传很久,至今苏地有些家庭,仍沿习之。顾铁卿所著《清嘉录》,其中岁朝忌讳一则,即提到“讳啜粥及汤茶淘饭。”又说:“相见则举百果相授受,各道吉利语,谓之开心果子。”顾铁卿是苏州人,当然所写的是吴俗,但这开心果子,在我幼时,已经没有,是过去的旧俗了。
【旧时春节的吃喝玩乐(痴堂随笔)】郑逸梅还提到一种黄糖年糕,是将年糕做成元宝状,名之为金元宝。买回家后,将元宝切成方块煮汤,称作元宝汤。
据说,苏州旧时春节,还有吃黄米的习俗。黄米价格比白米贵得多。黄米易消化,但不耐饥。
邓云乡说:“初一到初五,亲戚朋友之间互相拜年、祝贺,‘新年好,身体健康’之声不绝于耳。桌子上摆着果盘,客人来了,要‘泡杯糖茶’,杯中放两枚橄榄或红枣子,谓之‘元宝茶’。所谓‘糖茶’,实际就是白糖水,并不放茶叶。新年新月,客人来了,一定要烧点心。最普通的是肉丝炒年糕、油炙猪油年糕、桂圆枣子汤,最不济‘水浮蛋’(即北京的‘卧果儿’)也要端两只上来,才够意思。”(《江南春节今昔》)文中所说的“糖茶”,过去吴江也是流行的,叫“糖汤茶”。现在春节去农村亲戚家,还能吃到。
玩乐方面,内容也很丰富。有拜牌、挂喜神、上年坟、拜年、飞帖、开门爆仗、看风云、秤水、烧年香等。
《清嘉录》记载:“比户悬挂祖先画像,具香蜡、茶果、粉丸、糍糕。肃衣冠,率妻孥以次拜。或三日、五日、十日,上元夜始祭而收者。至戚相贺,或有展拜尊亲遗像者,谓之‘拜喜神’。”喜神挂到正月半。正月半中午要收喜神。每个祖宗前的供品一样,还要放元宝。按辈份大小叩拜。“有遣仆投红单刺至戚若友家者,多不亲往,答拜者,亦如之。谓之‘飞帖’。”“岁朝开门,放爆竹三声,云辟疫癘,谓之‘开门爆竹’。”
游戏赌博等活动,春节时名目也不少。有状元筹、升官图、走三桥、放烟火、打灯谜、走百病、看杂戏、高跷会等。
《清嘉录》记载:“好事者巧作隐语,拈诸灯。灯一面覆壁,三面贴题,任人商揣,谓之‘打灯谜’。谜头皆经传、诗文、诸子百家、传奇小说及谚语、什物、羽鳞、蟲介、花草、蔬药,随意出之。中者,以隃麋、陟釐、不律、端溪、巾扇、香囊、果品、食物为赠,谓之‘谜赠’。城中有谜之处,远近辐辏,连肩挨背,夜夜汗漫,入夏乃已。家震涛《打灯谜》诗云:‘一灯如豆挂门傍,草野能随艺苑忙。欲问还疑终缱绻,有何名利费思量。’”春节打灯谜不失为一种健康文明的群众性娱乐活动,因此至今仍广受欢迎。吴江地区的元宵灯谜,以莺湖一带最为典型。吴江的谜语可分三类:老人儿童谜语、雅俗共赏谜语和雅士类谜语。如今,当年水乡各镇的猜谜盛况已不再重现,只有个别乡镇在元宵节前后仍举行猜谜活动。
升官图是一种较古老的游戏,据说唐朝已有了。“升官图,今谓之百官铎。相传图乃明倪鸿宝所造。其实官名虽从时,而图对则自唐已有。”(薛宣《谈书录》)
迎厕姑很有意思。《金陵岁时记》记载:“正月望,迎厕姑。人家闺秀以香楮往迎厕上,果闻粪窖中有声,知为神降之征。迎入内室,铺米于盘,两人对执小粪箕,立一箸于中,其箸自动,能从盘上画米如问事者。有吉兆,则书为字或画如意、双钱种种吉祥形式,凶则否。甥女余学文颇工其法。按:宋沈括《梦溪笔谈》:‘正月望夜,迎厕姑谓之紫姑。景祐中,太常博士王纶家因迎紫姑,有神降。其闺女自称上帝后宫诸女,能文章,颇清丽,谓之《女仙集》,行于世,其书有数体,甚有笔力,然非世间篆隶,其名有藻笺篆、茁金篆十余名。’”相传紫姑为正妻不容,常叫她打扫厕所,正月十五死,民间此日束草人于厕边或猪栏,祝词,觉掖下草人重,便是神来,设祭酒果,云其能卜新年蚕桑之事。
《吴江风情》中有平静人《辞旧历迎新年》一文,其中“弄白相,赌铜钿”一节,写黎里的新年赌博,写得比较生动、形象。文中说:
三十年代初,黎里镇上还没有戏馆,新年的文娱活动十分贫乏,群众除了到书场听书外,几乎没有什么活动场所可去了。于是,赌博之风极盛。在家庭里,有的是弄白相玩“牌九”牌,一个人“打五关”,打通了,可望新年顺利,带有胜负之分。有的用牌九牌来“接龙”,虽不讲铜钿输赢,却有胜负之分。“接龙”,即把牌九牌分成两份,各十六张,轮流出张,对准牌花的头尾接上去,谁先接完手里的牌就算胜利。以上两项,都是年纪较大的人所为。最有群众性的要算用六只骰子来“掷红”(又叫“掷状元”)了,看谁的“红”(四点)掷得最多就赢,六只骰子都是‘红’,就得“状元”;六只的点子完全不同,叫做“不同”,亦大的了,俗语说:‘’贪了一‘红’,忘记‘不同’!”比喻贪小失大,典出于此。这种游戏,老人、大人、小孩、男的女的都可参加,人数不限,玩法简单,大家都懂,所以在家庭里最能吸引人,但不少是用三十二个铜板作筹码,分点小输赢,“叉麻将”也比较普遍,大多是用铜钿输赢的,所谓“小来来,几角猜”。在家庭中一元钱的一场麻将就很少了。叉麻将要有四个人,一家凑不齐,就邀邻家喜爱者一起玩。
上面提到过的状元筹、升官图,是儿童用的赌具,包天笑在《钏影楼回忆录》中说:“我家里有一副象牙的状元筹,刻得很工细,但一过新年,将近开学,祖母就命令收起来了。我们一家都不喜赌,只有祖母,她会‘同棋’一种,也是四个人坐着打的,规律极严。苏州上等人家,往往玩此。至于后来流行的叉麻雀,当时苏州看也没有看见。”
旧时苏州有跳加官之俗。即乡下农民穿了黄衣服,扮成官,戴了官帽,手托元宝,跳来跳去,跳到人家门口,人家看到了都会给他年糕、团子等食物。有人扮成黄牛,至店家门口,嘴里唱:“黄牛到,生意好。撑黄伞,坐八轿。黄牛哪亨叫?”唱至此处,扮黄牛者学黄牛大叫一声,人家就给他钞票。叫得越响,钱给得就越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