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残忍的教育,莫过于逼孩子外向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场景,父母总会逼着孩子跟不熟悉的人打招呼,或者在孩子不愿意打招呼的时候,当众说孩子「没有礼貌」「不懂事」,甚至贴上「内向」「不合群」的标签,这样的场景时时、处处都在上演。

心理学上有一种「标签效应」,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
慢慢地,越来越不喜欢说话,越来越沉默,心里种下了一颗自卑的种子。
其实孩子不愿跟别人打招呼,有多种多样的原因,可能是处于特殊的生理阶段,也可能是性格使然,又或是受环境影响。
【最残忍的教育,莫过于逼孩子外向】可在一些父母眼中,内向的孩子,是没有未来的。而外向的孩子,才会走到哪儿都吃得开,讨人喜欢。因此他们会千方百计地让自己的孩子变得开朗活泼、能说会道。
然而,早有实验证明,性格是很难被“纠正”的。
美国心理学家杰罗姆·凯根(Jerome Kagan)一直致力于对儿童的抑制性和非抑制性气质的研究。抑制性气质的主要表现就是内向、拘谨。
他对462名婴儿进行了简单实验,让小婴儿们单独接触一些新奇的东西,比如一些新的声音、新玩具、酒精味……他发现,有些孩子表现得很平静,而有些孩子则极度惶恐不安。
在十几年的追踪研究后,他发现,那些表现出手脚蜷缩、害怕不安的孩子,很大一部分在成年之后会变得十分安静。
他在著作《从出生到成熟》中提出了一项研究成果:抑制性心理会从儿童出生头三年一直保持到成年以后。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孩子在四五个月时就很腼腆内向,那么有很大的可能,他们成年以后依然如此。
因此,内向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性格特征,即便后天努力修正,也很可能收效甚微。
父母期盼孩子外向一些,所以会强迫孩子在别人面前表演,去和别的小朋友交流……父母觉得这是在培养孩子与人交流的能力,能让孩子更优秀更成功,但事实上,内向的孩子只会觉得痛苦和难堪。
瑞典化学家诺贝尔,他从小体弱多病,再加上父亲一度生意破产,生活变得艰难,使得他性格十分内向。不过内向的他,反而拥有坚毅和专注的品格。
从很小的时候开始,他就跟随父亲去工厂做炸药实验。他的童年,几乎全部是在轰隆的爆炸声中度过的。正是因为他内向的性格,才能让他在一生中,始终对炸药研究保持长期的专注。
哪怕弟弟因他发明的硝化甘油炸药爆炸事故而去世,他也没有放弃他炸药研究的梦想。
最终,他终于凭借自己内向性格赋予自己的优势,在自己的领域发挥出难以估量的影响,同时也收获了巨额的财富。
除了诺贝尔以外,牛顿、爱因斯坦、居里夫人、达芬奇、比尔·盖茨等一大堆天才人物,他们都属于性格内向的人。
罗永浩说:“外向的人也许会左右这个世界,但是内向的人才会创造世界。”
其实与一般世俗的偏见相反,内向的人,除了销售岗位以外,在其他职业上相对于外向的人来说,并没有劣势。反而在一些需要创造性、创新性的工作上,内向的人会更有优势。
内向的孩子也有独特的优点,更持久的专注力,更丰富更细腻的内心世界,更容易在艺术、科研等方面取得成就。所以他们喜欢并享受独处。
遵循自我,快乐内心,何尝不是一种更大的成就?
有的家长会问,那孩子不喜欢跟别人打招呼怎么办?在某些场合不是很失礼吗?

做一个“佛系妈妈”或者“佛系爸爸”,任由孩子顺其自然吗?

其实,孩子的成长是从模仿开始的,而最初的模仿对象就是自己的父母。
虽然不需要强迫孩子打招呼,但是见面问好是基本的社交礼仪,即使我们不需要让孩子变成人人喜欢的小小「外交官」,也有责任帮助孩子做到有礼有节。
父母言谈举止得体,遇到熟人朋友或是邻居,都热情的打招呼,即使面对陌生人,也微笑着问一声好,那么耳濡目染中,孩子自然会养成见面问好打招呼的习惯。
美国有一本畅销书叫做《安静,内向性格的竞争力》,作者列举了许多性格内向的成功人士的案例:他们安静、稳重、深思熟虑,他们默默地带给了这个世界许多改变。
但如果他们不幸被强制改变成外向的人,那么这个世界将会少了许多天才。
如果把世界上的孩子分成两类,那么一种是外向型的,给世界带来欢乐;另一种就是内向型的,给世界带来恬静。
性格内向,并不是一个毛病或问题,它只是一个没有褒贬描述性词语。
对内向的孩子来说,快乐不一定非要在嘈杂的人声中,相反,安静和独处就是他们的生活方式。
如果一个内向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是被父母纠正其性格,他就会对自己的性格产生自卑感,痛恨自己为何是这样的人。这种自卑会给他内心造成很多障碍,比如会引起社交恐惧症、焦虑症等。
因此,并非是内向的性格特点有问题,而是社会对这样的性格有偏见。
内向的孩子,也可以很棒。我们不一定非得逼着内向的孩子变得更外向。
请珍视每一个内向的孩子,给他们建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告诉他们,你欣赏他们的内向,因为这是他们与众不同的特质,亦是值得尊重与理解的品质。
世界本身就是多样的,无论内向还是外向,每一个孩子是独特的。
强行抹杀一个孩子的天性,才是一种摧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