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味道

儿时的味道
想起儿时,留给我的记忆有很多,但是最怀念的还是儿时的味道最常记起的是看姥姥、妈妈做吃的。因为那时条件不好,为了让我们不至于感到生活的贫穷,姥姥、妈妈总是变着花样给我们做吃的。
【儿时的味道】姥姥手特别巧,能把蒸馍做成各种花样。现在的花式馒头都是有现成的模型,把发面团往里面一拍就可以了。姥姥做的燕子跟真的一样,仿佛可以飞起来。尤其是那一双翅膀,真的是如剪刀一般。常常感到奇怪,姥姥是怎么把握发面蒸好后膨胀的程度的。姥姥还会蒸造型是鱼、是熊猫的馒头。很多时候我都舍不得吃,结果放到长出了绿色的霉头。
姥姥最发愁的就是春节了。因为条件的差,春节又要招待亲戚朋友,姥姥也总是把最普通的食物做出花样。把萝卜切成薄片,再切成各种花形摆在盘子里,剩下的边边角角我们自己调着吃。买土豆挑最小买,因为便宜。姥姥就把小土豆蒸熟,然后剥皮,用锅铲把土豆压扁,放进油锅里煎到金黄,再撒上葱花装盘。一个猪头煮熟,姥姥可以用它来做荤菜招待一春节的客人。
每年春节更是厉害,我们会自己做点心、炸闪子、做元宵。做点心的面是用盐、熬制的猪油、白糖拌在一起活好,再醒上一段时间。当面已经很有弹性的时候,妈妈就开始擀皮,姐姐负责把擀好的皮拧成花,放在油锅里炸。等到炸好控干油,再把炒好的干面粉拌进去。这点心有淡淡的甜味,淡淡的香味,酥脆可口。然后放在坛子里,有客人的时候就抓出一盘子招待客人。炸闪子的活基本上都是姐姐和妈妈一起做,因为妈妈总是嫌我不够细心,把闪子条搓的粗细不一。姐姐就不一样了,她搓出的闪子条又细又均匀,连经常做饭的大人都赶不上呢!
最喜欢的还是和哥哥、姐姐一起磨元宵面了。当时,妈妈会在一个大盆上架上两根木条,把石墨搁在木条上。然后哥哥负责推磨,是那种拐磨。哥哥一只手攥着磨杆,一圈一圈地推。我就负责王石墨上的小眼里一勺一勺地添事先泡好的江米,一会儿磨好的米浆就顺着石墨慢慢流下来。慢慢的但是,整个磨盘周围都是浓浓的、白白的米浆。磨好的米浆放在盆子里慢慢沉淀,元宵面就这样做好了。那时没有冰箱,一部分留下来现吃现做,一部分就放在太阳下晒干,吃的时候再加水和面。
还记得一次又一次我们要出去春游,顺便做诗词朗诵会,中午就没办法回家吃饭。妈妈就在煤火上烤发面葱油火烧,内软外焦,再加上葱花的香气,别提多诱人了。中午吃饭的时候,同学们都羡慕呢!现在还记得妈妈烧的番茄汤、蚕豆汤,青菜蒸的小米饭等,都已经成为妈妈的味道了,也成为我儿时最重要的回忆。
每年蚕豆大下来的季节,我们就买很多的蚕豆,剥了外皮晒干,然后就可以经常喝蚕豆汤了。天冷时做蚕豆汤用的番茄是自己做的番茄酱。在夏天里,买了好一点的番茄,用开水烫烫,剥去皮。把输水用过的玻璃瓶刷干净,在锅里蒸蒸消毒,再把剥好皮的番茄一块儿一块儿装进瓶子里,盖上盖儿上锅蒸。然后用蜡封住口,番茄酱就做好了。还记得有一次妈妈做了一大锅蚕豆汤,结果锅底漏了,把煤火都浇灭了,我们就只好光吃馍了。
妈妈还会腌制各红各样的小咸菜:萝卜条,芥菜丝,西瓜黄豆酱,青椒腌韭菜,腌雪里红、糖蒜等等,冬天没菜的时候拿来下饭。
现在每每说起什么东西最好吃时,似乎没有什么比儿时的食物更好吃的了,那时候吃的不仅仅是食物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