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房价如葱”的时代为什么还没来?

投稿|“房价如葱”的时代为什么还没来?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虫二
从当年的牛任之争开始,关于房子的妙论层出不穷,樊纲的六个钱包,马光远的三个逻辑,白岩松的“不会吧”,站在各自立场都能自圆其说,公众却是一头雾水 。
每次“房住不炒”的表述一出现,就会引来一波高潮,全不管后面还有一句,“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稳”与“降”,一字之差,妙到毫巅 。
房子是中国人一生最大的怨念,但很多人未必想明白一件事:
我们愿意为“房价如葱”付出多大代价?
没必要幻想“玉石俱焚”的极端情况,当年美国“两房事件”虽然让房价6年中猛跌了40%,但大量房屋止赎,拖累金融系统,所有人都付出代价,没人独善其身 。
美国的股票,中国的房子,捆绑了大量社会财富,2019年央行做过统计,城镇居民户均资产317.9万元,房产占比近7成,一旦负资产化,“天下寒士”是否“俱欢颜”不知道,很多人几十年的积蓄化为乌有,倒是大概率事件了 。
所以我们期待的“房价如葱”其实是有前提的 。
即在总体经济稳定,个人收入向好,其他商品和服务价格可控的情况下,只有房子作为一种资产出现了相对贬值,也就是所谓的阴跌 。
显然,这个判断的定语有点多 。
任泽平认为房地产“短期看金融,中期看土地,长期看人口”,最近几年,这三个因素确实有一些变化 。
首先,加杠杆炒房基本锁死 。
中国房价1999年起飞,中间一度回调,又受到4万亿计划的支撑,迅速成为造富神器,所以后来每次调控多半都是从金融入手 。
2010年限购令,2011年二套首付60%,2012年严打小产权房,2013年房贷新政等等,房价一直在多空搏奕中缓慢走高 。
厉以宁此前判断,只要守住多套房贷,中国房价就在可控范围之内,所以严管资金链永远是房住不炒的精髓 。
年初央行召集24家主要银行座谈信贷结构优化,5家触及房贷红线的银行被责令整改,下半年,各地陆续出现二手房停贷、缓贷现象,虽然新房暂时未受影响 。
对投机者来说,加杠杆炒房,以小搏大的机会正在消失 。
其次,开发商头上的紧箍咒越来越严 。
三条红线早已落地:不计预收款,开发商的负债率达到70%;净负债率大于100%;现金短债比小于1倍 。过去长袖善舞的开发商,在资本市场逐渐玩不转了 。
潘石屹当年说过,“三分之一的开发商只倒地不开发”,所以地王多,房价降不下来,现在的土拍规则比双11优惠还复杂,以北京为例,大部分地块有配建,有限价,销售还下了新规,严禁“货不对板”,新房交付后,样板间保留3个月,开发商很可能赔本赚吆喝 。
最近多地土拍推迟,深圳重启时限制了溢价率,下调了最高销售限价,杭州推出“竞品质”,北京是“竞高标准”,本意都是抑制开发商围猎优质地块,人为推高房价 。
开发商在土拍中拿地越发审慎,产品力不够或成本控制力稍差,回本就有一定风险,特别是同地块多个项目竞争的情况下 。
去年深圳甚至出现了万科上午拿地,下午开工的情况,北京融创的某项目,创下了从拿地到开盘不足百天的记录,以往的“捂盘惜售”一变而为“抢跑入市” 。
强如恒大当年可以为海花岛豪掷1600亿,如今也在收缩战线,一边各地抛出大额折扣,加快回笼资金,一边放弃造车等烧钱新业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