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随远望6号船远行(深度观察)( 二 )


…………
“长江6号跟踪结束。”
“热烈祝贺天舟二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大厅内响起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
6月17日9时22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发射数分钟后,调度员李建川向北京航天飞控中心高声汇报:“长江6号发现目标!”
当飞船和火箭分离后约2分钟,远望6号船成功将北京航天飞控中心传来的“太阳能帆板展开”指令注入飞船,这是远望6号船向神舟十二号飞船发出的第一条极其关键的指令。接到指令后的飞船缓缓打开帆板,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又根据远望6号船的数据做出判断:太阳能帆板展开正常!由此,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顺利开启了与天和核心舱交会对接之旅。
“我们也为逃逸后的跟踪测量做了应急预案,如果飞船自主交会对接异常,我们也要尽最大能力提供应急测控支持。”远望6号船副船长徐正峰说。
在正常跟踪任务结束后,远望6号船又在原海域等待约6个半小时,直到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自主交会对接完成,形成组合体,远望6号船才正式退出此次发射任务。
从1980年5月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发射,到神舟飞天、嫦娥探月、北斗全球组网、火星探测,再到2021年空间站建造一系列任务的实施……在探索太空、实现航天强国梦的每一个关键节点上,都有着远望船的身影。
不断提高测量精度
克服船体颠簸等带来的测控误差,成功应用无人机进行海上标校
湛蓝的天空云卷如丝,海水碧蓝,如镜如绸。
“放球!”
魏连魁一声口令,甲板上的工作人员松手,载着信标球的气球随之飘到空中。船上的测控天线在气球升空后对气球内的信标进行跟踪,以此对天线参数进行标校,目的是提高天线的测量精度。
浩渺无际的海面上,来自大洋深处的海风呼啸盘旋,巨大的海浪一刻不停地扑向船体,即便是行驶在最平稳的海域,平均浪高也达1.5至2米。
海上测控与陆地测控最大的不同,是船舶行进在茫茫大海上,无时无刻不在移动,船体的颠簸摇晃与自身形变都会给测控数据带来误差。
“船上的天线会受温度湿度影响,就像是用尺子前,如果这把尺子因热胀冷缩变了形,5厘米读出来就不是5厘米。标校就是先把尺子校准。”远望6号船测控系统工程师、信息通信工程专业博士顾新锋这样描述。
航天测控对精度要求极高,测到的数据一旦达不到精度要求,就意味着前功尽弃。“不断提高测量精度,成为远望船一代代技术人员的不懈追求。”魏连魁说,海上测量就是一场与误差的持续作战。
气球放飞后1小时左右,二层甲板上又架起了弹射器,开始放飞标校无人机。顾新锋就是远望6号船上标校无人机项目的负责人。
说起无人机,顾新锋身上有不少故事。
几年前,无人机用于海上标校极其少见。“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顾新锋撸起袖子便干了起来,这一干,就是6年。
经历过续航能力不足、抗风能力差,飞上去了找不到、收不回来,或者直接栽进水里捞不回来,许多人认为把无人机用于标校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直到2018年,小小的无人机终于具备了执行任务的初始条件。到2020年,历经重重困难和无数次改造的无人机终于能一次稳定飞行达60分钟,并实现多个频点的自如切换,相当于一次放飞可以实现多个信标球的释放效果,大大节省了标校成本。
2020年7月,远望6号船远航执行火星探测任务。一架无人机从甲板上弹射而出,如离弦利箭快速飞向天空。很快,驾驶室里有人好奇地探出头来,接着,闻讯赶到甲板来的人也越来越多,每个人都仰头望向天空,眺望那早已不见身影的无人机。1小时后,无人机精准俯冲到后甲板上早已搭好的回收网上,稳稳降落。人们热烈鼓掌,打心眼里为这个船上诞生的“宝贝”高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