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珊娜·胡德|芬兰6千人研究揭秘:是什么影响了夜猫子的工作表现?

2月23日发表在《职业与环境医学》(Occupational & Environmental Medicine)杂志的一项新研究发现,传统意义上的工作日对夜猫子来说不是很友好,因为夜猫子在工作中表现欠佳的可能性是早起者的两倍 。
据认为,人体生物钟主要取决于遗传因素,但工作时间、家庭生活和日光照射也有一定影响作用 。
研究人员对芬兰北部5881名研究参与者(年龄均为46岁)进行了长达4年的监测,于2012年对其工作年限、健康状况、睡眠类型进行询问调查,确定他们自然的生理时钟类型为何种 。其中10%的男性参与者和12%的女性参与者为“夜间型”,72%的参与者都是白天工作,其余参与者基本上可均分为早间型和中间型 。
苏珊娜·胡德|芬兰6千人研究揭秘:是什么影响了夜猫子的工作表现?
文章图片

根据研究人员的国际公认量表(可鉴别因残疾工作能力差且早退风险高的人群),四分之一被划分为夜间型的参与者被评定为工作表现差,这一比例明显高于早间型或中间型参与者 。
该研究认为,即便将潜在因素(如睡眠时长、工作时间等)考虑在内,夜猫子在工作中表现欠佳的可能性仍比早起者(无论男女)高出两倍 。
美国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副教授克里斯汀·纳特森(Kristen Knutson)对此评论称:“若夜间型工作者必须在清晨工作,他们清晨的工作能力将无法与早间型工作者媲美,反之亦然 。若正常工作时间为下午3点至夜晚11点,早间型工作者将会比夜间型工作者感觉更糟 。潜在机制是人体内部的生物钟,它决定了我们一天之中状态最佳的是哪段时间 。”
纳特森还表示,尽管该研究的参与者均来自芬兰某地区,但鉴于生物钟具有普遍性,因而该研究发现在美国也“可能适用” 。但也有研究人员指出,芬兰的工作时间开始得要早些(通常是上午8点开始,手工工作者的工作时间则更早),因而该研究发现无法对所有国家都适用,应进一步研究 。
该研究的作者、芬兰奥卢大学(Univeristy of Oulu)生命历程健康研究中心职业健康护理教授塔皮奥·雷哈(Dr. Tapio R?ih?)和莱纳·阿拉—莫苏拉(Leena Ala-Mursula)则认为:“这是首次从群体水平展开的研究,并证实夜间型人群可能与其工作能力差相关 。”
苏珊娜·胡德|芬兰6千人研究揭秘:是什么影响了夜猫子的工作表现?
文章图片

【苏珊娜·胡德|芬兰6千人研究揭秘:是什么影响了夜猫子的工作表现?】雷哈和莫苏拉也承认,这些最新观察结果有待借助其他研究作进一步验证 。尽管如此,该研究结果仍与早前‘夜间型人群与不良的健康状况和较差的功能状态有关’的相关证据一致 。
加拿大毕索大学(Bishop's University)副教授苏珊娜·胡德(Suzanne Hood)则认为,夜猫子无需为此感到惊讶 。工作表现评级并非会告知实际的工作质量如何 。另外,该研究为观察型研究,并不意味着熬夜会让工作能力变差,而且雇主还可以得益于员工的不同生理时钟类型 。她称:“早上看起来状态迟缓的员工到了晚上可能是最高效的,可赶在最后期限将重要工作完成 。”
若有机会灵活安排工作时间,并允许员工更自主的把握工作完成时间,或能有助于绩效和生产力的最优化 。
胡德也表示,大量证据表明“生理时钟类型会影响人体认知清晰度,从而影响工作中或课堂上的表现 。”
当你要让某个人在一天中某个时刻注意并记住某些自身喜好之外的信息时,如要求夜间型工作者在早上7点半的早餐会上向客户做重要汇报时,这种影响显而易见 。某些人还可能会因此在这种时差阵痛中出现精神恍惚的状态 。
胡德认为,这其中可能存在多种机制作用,包括睡眠不足以及人体日常节奏对自身响应信息和不同环境的影响方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