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河北流调员破“悬案”:70岁老人说出一场婚宴

“某某,某市某区人,现居住某小区,某月某日经过某处……”疫情期间,我们常常可以看到类似的确诊病例活动轨迹通报 。
这些来自疫区最前线的“一手素材”,虽然只有短短几十字,却能为医治、消毒、管控、处置等工作环节提供科学参考,迅速斩断疫情蔓延链条,同时也为临床救治争取宝贵时间 。
每一个时间、每一条细节的背后,是现场流调人员日以继夜的辛苦付出 。
河北此次流调有何特点?怎么查?难在哪?如何抽丝剥茧?……连日来,河北日报采访人员采访河北省疾控中心藁城流调队队长回延良,揭开“福尔摩斯”们工作的神秘面纱,看他们怎么抽丝剥茧解开病毒传播的迷雾 。
怎么查?
——借助聊天支付软件,时间细到几时几分,最顺利的也要问三四个小时
河北|河北流调员破“悬案”:70岁老人说出一场婚宴
文章图片


近日,河北疾控藁城流调队队长正在撰写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河北日报通讯员温博强摄
偌大一个饭店,有些人可能离确诊患者较远,为什么非要全部列入隔离名单?
“饭店是一个密闭空间,吃饭时大家都会摘掉口罩,还有人不断流动,所以必须全部进行隔离,严防传播范围扩大 。”回延良解释,目前,名单上至少已有几十人确诊感染 。
此外,与以往流调相比,此次面对面流调数量明显增加 。
说起隔离病房内的注意事项,回延良积攒了一大堆“体会”:有些老人身体虚弱声音小,必须把耳朵贴得近些、再近些 。虽然工作万分火急,但跟患者说话不能太快,他们心理本来就恐慌,对我们是有抵触的 。
每次进去,一做就是两三个小时 。由于说话多,护目镜上常常是一层雾气,一轮调查下来浑身是汗,头发湿得像洗过澡 。
为了避免风险,他们不能把纸笔等物品带出,需要在隔离病区销毁 。那要如何将调查表内容传出?回延良说,他们会用手机将调查问卷一页页拍摄下来,再发回给办公室的值班同事 。
那么危险,非得进入隔离病房吗?
“进入隔离病房肯定存在风险,但该上的时候还得上 。”回延良解释,通过面对面的交流,能取得他们的信任,更深入地了解他们的活动范围、密切接触者等情况 。截至目前,已进行面对面流调50多次 。
有人隐瞒信息如何破?
——讲完法律讲道理,耗时耗力辨真伪,追查还原传染“图谱”
河北|河北流调员破“悬案”:70岁老人说出一场婚宴
文章图片


1月14日,河北疾控中心藁城流调队员在南桥寨村好运来宴会厅进行溯源 。河北日报通讯员郭大伟摄
流调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不是所有的患者或疑似病例都能密切配合调查,这也给流调工作带来困难 。
回延良就曾遇到这样一个案例 。
1月9日,一名大学生确诊 。电话流调时,大学生自述,2020年12月31日学校放假,打网约车回家后,直到1月3日封村,再也没有出过门 。
为了弄清患者是从何处染上病毒,流调队员找了他五六次,梳理他发病前14天的行动轨迹 。
亲友、网约车司机、同学、宿舍舍友……流调人员使出浑身解数,对这14天里他接触的每一个人逐一排查 。
蹊跷的是,这些人都没问题 。
“直觉告诉我们,他一定隐瞒了一些事情 。”回延良说,一切只能回到原点,他们重新找到患者 。然而,患者始终坚称,31日放假回家后从未外出 。
无奈之下,流调人员一次次打电话联系,对他讲完法律讲道理:“第一,你是大学生素质比较高,法律规定公民有义务配合调查,隐瞒事实要承担法律后果 。第二,和你接触的都是家人朋友,如果因为你隐瞒导致更多人被传染,你一定会后悔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