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那洛肽|一药双效,利那洛肽赋能IBS-C患者新生活

利那洛肽|一药双效,利那洛肽赋能IBS-C患者新生活
文章图片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临床常见的一组以腹痛、腹胀、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主要症状的临床综合征1 。依据患者粪便性状特征,IBS可分为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C)、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混合型肠易激综合征(IBS-M)及不定型肠易激综合征(IBS-U)四类亚型2 。从目前流行病学数据来看,IBS的全球患病率约为6%~17%3,中国患病率达6.5%1,其中IBS-C在中国IBS的患病率为16%4 。在2020全国消化系病学术会议中,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的邹多武教授围绕IBS的诊断与治疗做相关学术报告 。
IBS-C诊断现状不容乐观
IBS存在就诊率低1、诊断延迟5、诊断率低4的现象,而在多因素综合影响下,IBS-C的诊断更是难上加难,面临诸多挑战:
第一,罗马Ⅳ6去除“腹部不适”的诊断标准并将IBS-C的诊断阈值升高,该诊断标准的确立在亚洲人群IBS的诊断中易漏诊,且敏感度低 。
第二,IBS-C患者症状表现多样化,有典型症状,也有不典型症状,不利于患者确诊:
◎ 典型症状7:反复出现腹痛、腹胀等腹部不适症状,且常与便秘(排便次数减少、排便费力、排便不尽感、硬/块/颗粒状粪便)伴随发生 。腹胀/腹部不适是最令IBS-C患者感到困扰的症状;
◎ 不典型症状2:包括消化不良、偏头痛、性交困难、间质性膀胱炎、纤维肌痛等 。
【利那洛肽|一药双效,利那洛肽赋能IBS-C患者新生活】第三,IBS-C患者与功能性便秘(FC)患者大量重合8-9,且IBS-C与FC症状常在1年内相互转化,影响IBS-C患者确诊9 。
基于以上IBS-C诊断现状,虽然IBS-C的诊断标准在不断更新,但仍无法满足中国IBS-C的诊断需求,探寻符合中国病情的IBS-C诊断方法迫在眉睫 。
寻求更符合中国IBS-C病情的诊断方式
多个权威组织和专家更鼓励临床医生应基于症状做出诊断IBS,亚洲和中国专家共识强调要基于亚洲人群典型症状进行诊断:在IBS-C诊断时,要基于亚洲人群和中国患者的临床表现:
腹部症状:中国IBS临床诊断需充分考虑与排便相关的腹胀,包括上腹胀1;
便秘评估:依据Bristol粪便性状量表(BSFS)诊断IBS-C时,应包括1型至3型粪便,还需注意患者的特殊排便症状,如排便困难,排便不尽感和便急10;
症状诊断的关键:便秘、腹痛、腹胀是IBS-C患者基于症状诊断的关键,尤其是无报警症状及肠镜阴性的患者更应该提高识别意识1、11 。
因此,在对IBS-C患者进行简单评估后,若未找到器质性病变证据,应基于患者症状,尽早做出IBS-C阳性诊断,以便患者尽早接受治疗 。
即使诊断明确,IBS-C治疗仍不如人意
国际上以缓解腹痛及其他不适症状并增加排便为IBS-C治疗目标12,《中国肠易激综合征专家共识意见(2015)》除要求改善腹痛等不适症状之外,还增加提高患者生命质量,恢复患者社会功能的目标1 。
IBS-C治疗方案主要根据患者主要症状选择治疗药物1、13(详见表1),但从当前治疗现状来看,很难达到以上治疗目标,原因分析如下:
一方面,传统药物治疗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传统药物只能缓解单一症状,腹痛与便秘只能缓解其中一项,但IBS-C患者腹部不适症状常与便秘伴随发生1、14、15;药物安全性无法保证,容易引起胃肠道反应甚至增加癌变风险1、16、17;因需多次给药,患者服药依从性差;
另一方面,欧美一些国家对IBS患者满意度进行调查,发现患者对目前IBS整体治疗满意率低;来自中国的研究发现,现有药物疗效不佳导致半数以上IBS患者近一年内反复就医;传统药物的不良反应也对IBS患者生活造成一定影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