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肠病|吴开春教授:2020年炎症性肠病研究进展回顾

*本文所涉及专业部分,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干货满满,建议收藏~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病因不明,尚无法治愈 。随着其发病率和患病率的不断攀升,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笔者现针对2020年IBD领域的相关进展作简要回顾 。
01
流行病学现状
2020年5月,发表于Alimentary 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杂志的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了英国国家初级保健数据库中2000-2018年确诊的IBD病例流行病学及转归的变化 。结果显示:从2000年到2017年,UC患病率从390/10万人增加至570例/10万人,CD的患病率从220/10万上升至400/10万,到2025年,英国IBD的患病率预计为1.1% 。此外,结果显示UC患者较对照组更容易患结直肠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IBD群体中的结直肠癌发病率并未显著增加[1],这可能与现今更好的监测手段、更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不断出现有关 。
2020年2月,发表于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对拉丁美洲(包括墨西哥、中美洲和南美洲)和加勒比地区IBD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进行了系统回顾,发现IBD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呈稳步上升趋势 。从1988年到2015年,巴西CD的发病率从0.08/10万人上升到5.5/10万人 。同大多数西方国家一样,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CD确诊人数在不断增加并逐步接近UC确诊人数 。但目前除巴西外,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UC:CD比率均超过1 。IBD的手术治疗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少 。在智利,1990-2002年间,57.0%的CD患者和18.0%的UC患者接受了手术;2012-2015年间,这些数值分别下降到38.0%和5.0% 。在秘鲁,2001-2003年6.9%的UC患者接受结肠切除术,2004-2014年为6.2%[2] 。
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老年IBD逐渐成为我们关注的热点 。2020年9月,发表于Journal of Crohns & Colitis杂志的一项研究分析了近35年香港13家医院老年IBD发病的流行病学趋势 。研究纳入1981-2016年期间在香港地区确诊的2413例IBD患者,其中270例为≥60岁发病(11.2%) 。结果显示,香港地区老年IBD的总发病率从1986-1990年的0.15/10万人增加到2011-2015年的1.72/10万人,而该地区成人(60岁>发病年龄≥18岁)的UC发病率自2001年以来一直在下降,CD发病率保持稳定 。在过去的30年中,香港地区老年IBD发病率增加了9倍,其中UC发病率是CD的4倍 。与成人IBD相比,老年IBD患者的住院率显著升高 。在早期诊断、并发症的处理及用药安全方面,需要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来帮助我们制定更佳的应对策略[3] 。
02
病因学新发现
IB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通常认为是遗传易感性、饮食因素和许多导致免疫系统失调的环境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
2020年8月,发表于Cell杂志的一项研究通过对46名IBD患者的446个结肠隐窝(colonic crypt)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发现,受影响的结肠上皮细胞的平均突变率是健康结肠的2.4倍 。其中,ARID1A、FBXW7、PIGR、ZC3H12A以及IL-17和Toll样受体途径的基因存在非同义突变 。这些结果表明,体细胞突变可能在IBD的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4] 。
03
诊断及评估方法新进展
UC和CD的诊断均缺乏“金标准”,目前主要在排除感染性和其他非感染性肠炎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内镜和组织病理学表现等进行综合分析,最终做出诊断 。
当临床表现与镜下表现不典型时,CD与白塞病(BD)的鉴别存在一定困难 。有研究发现股总静脉(CFV)厚度增加是BD的一个显著特征,诊断特异性高于80% 。2020年9月,发表于Digestive Diseases and Sciences的研究提出CFV可能是区分BD肠道受累和CD的重要诊断工具 。研究共收集了69名BD患者、38名CD患者和38名健康对照 。用多普勒超声仪测量双边CFV厚度,发现与健康对照和CD相比,BD的左右CFV厚度均显著增加,诊断截断值≥0.5mm 。研究提示CFV壁厚测量可协助CD和BD的鉴别诊断[5]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