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生物药厂|6620人阳性:兰州“布病”事件能换来多少教训?

兰州生物药厂|6620人阳性:兰州“布病”事件能换来多少教训?
文章图片

▲2019年1月21日,“布病”患者杨荣展示她拍下的磁共振,脚踝周围有黑影 。新京报采访人员 吴靖 摄
兰州“布病”事件持续引发舆论关注 。11月5日晚,兰州市召开兽研所布鲁氏菌抗体阳性事件属地善后处置工作新闻发布会 。会上披露,截至4日,对55725人进行了检测,省级复核确认阳性人员6620人 。官方称将对这些人免费治疗“终身负责”,目前涉事的中牧兰州生物药厂已与337名布鲁氏菌抗体阳性人员签订补偿赔偿协议,并支付补偿赔偿款235.46万元 。8名责任人因此受到处理 。
官方的调查结论是,这是一次意外偶发事件,是短时间内出现的一次暴露 。2019年12月7日,兰州生物药厂关停了布鲁氏菌病疫苗生产车间,2020年10月8日,拆除了该生产车间,并完成了环境消杀和抽样检测,同时处理了8名责任人 。
▲中牧股份发布公告预增补偿费1500万元 用于兰州布病事件后续处置 。新京报我们视频出品 。
该汲取的教训要汲取
复盘此事,看似起于偶然:2019年7月24日至8月20日,兰州生物药厂在兽用布鲁氏菌疫苗生产过程中使用过期消毒剂,致使生产发酵罐废气排放灭菌不彻底,携带含菌发酵液的废气形成含菌气溶胶排放,生产时段该区域主风向为东南风,兰州兽研所位于兰州生物药厂的下风向,造成兰州兽研所发生布鲁氏菌抗体阳性事件,此后周边居民区也有大量民众感染布鲁氏菌 。
一次意外事件,造成6620人布鲁氏菌抗体阳性,算得上是一次小规模的传染病传播,也是一次生物安全事故 。尽管事发后,官方对感染者采取了善后动作,也处理了相关责任人,但如何亡羊补牢,提升生物安全能力,值得认真总结 。
首先要看到的是,此次事故起于对生物安全原则的漠视 。从生物安全角度看,凡是从事生物技术研究、生物产品生产的机构和人员,都必须遵守安全原则,其中,严防研究机构和生产厂家自身的污染和对周边环境的污染是重中之重 。而选择研究和生产的地址,必须要远离城市和人口密集区 。
事实上,涉事生物药厂是把厂区建造在居民区,离该药厂最近的居民小区与药厂直线距离在50米以内 。而且,兰州生物药厂和兰州兽研所周边都是居民小区,一旦发生病原体从空气、水源等污染,就会造成广泛的疾病传播,酿成严重后果 。最终结果也显示,毗邻的居民小区是兰州“布病”事件中人数感染最多也最为严重的小区 。
如今当地官方对此也有了清醒认识,表示要督促兰州生物药厂进一步加快整厂搬迁和出城入园工作进度,从源头上消除隐患 。鉴于此,对于当初建厂选址时是否实施了环境和生物安全评估,评估是否妥当,有必要展开倒查 。
需要反思的,还有事故发生后的处置环节:事发后,当时负责调查的专家组称,气溶胶飘散距离有限,大规模感染不会发生;人体暴露的剂量很低,弱毒性疫苗菌株进入人体后3-6个月就会衰减;即使出现症状,只要规范治疗,预后也是良好的 。这两天,央广网还曝出多名确诊“布病”患者被当地卫健委提供“健康证明” 。
“布病”要早发现早治疗,初期是最佳治疗窗口期 。这些结论很可能贻误治疗 。虽然现在去评判当时结论有“事后诸葛亮”之嫌,但结合当下大量人群感染的情况,梳理当时的过失仍很有必要 。这也不乏警示意义:对传染病传播,要秉持“最坏预设”,做好安全冗余设计 。
▲兰州通报布鲁氏菌抗体阳性善后处置:原疫苗车间已拆 377人已签补赔协 。新京报我们视频出品 。
生物产业须严格遵守规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