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感染|白细胞与中性粒细胞升高就是细菌感染?

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让临床医生感到头疼,血常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辅助临床诊断 。下面这几个问题,你考虑过吗?
1
血常规能够区分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
大多教课书给的知识点是,血常规能区分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 。
比如:一般来说,WBC 计数不高或降低,淋巴细胞计数或百分比增高,提示病毒感染;WBC 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或百分比增高,提示细菌感染 。
临床上,血常规中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是传统的判断是否为细菌感染的筛查工具之一,WBC 计数也常被用来作为评估发热患儿发生严重疾病风险的标准之一 。
然而事实上,血常规并不能很好区分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原因如下:
(1)WBC 计数降低也可能是严重细菌感染的表现
当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明显降低(中性粒细胞缺乏症),如果遇到侵袭力强的细菌感染,那么感染就无法局限并可能会在短期内播散,从而引起脓毒血症、败血症等 。
比如流感,在最初数天内 WBC 计数大多减少,中性粒细胞也明显减少,在并发肺炎时,WBC 计数可能并不会增高,反而还会进一步下降,甚至低至(1~2)×19/L,此时可能就不是单纯的病毒感染,而是并发严重的细菌感染了 。
(2)WBC 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或百分比都增高,也不一定就是细菌感染
尤其是疾病早期,随着病程的进展,WBC 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或百分比就开始下降了,而淋巴细胞计数或百分比则开始增高 。另外,有些免疫缺陷的患儿即便在没有感染存在时,WBC 和中性粒细胞也是会持续增高的 。
比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早期的时候 WBC 计数可正常或偏低,以后逐渐升高,>10×19/L,甚至高达(30~50)×19/L,但这并不是细菌感染,而是病毒感染 。
(3)仅用外周血 WBC 计数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作为细菌或病毒感染的筛查工具既不敏感,也非特异
如血沉(ESR)、C 反应蛋白(CRP)、血清降钙素原(PCT)等急性反应标志物也一样,都不能单独或联合用来区分是细菌性还是病毒性,也不能很好地预测是否存在严重的细菌感染 。使用这些非特异性的炎症指标去区分细菌及非细菌病原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低,难以得出一个折点标准,尤其是 3 个月龄以下的小婴儿 。
2
那为什么还要验血常规?
血常规中除了 WBC 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计数和百分比外,还有中值细胞(三分类法)或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的计数和百分比(五分类法),这些值都有其不同的意义 。比如:
(1)中性粒细胞的减少或缺乏
可见于各种感染,也可能继发于肿瘤、中毒或服用某些药物之后,但无论是什么原因所致,中性粒细胞的减少或缺乏都可能会造成机体抵御细菌感染的能力下降,从而引起严重的细菌感染,这对于健康宣教和治疗方案的调整等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
(2)淋巴细胞计数和百分比增高
除了众所周知的各种病毒感染外,还应注意淋巴细胞肿瘤性疾病,比如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数患儿以发热起病,可表现为低热,为白血病性发热,抗菌药治疗是无效的,在伴有感染时则多是高热,此时血常规中的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都有可能是减少的,半数以上的 WBC 计数是增高的 。
3
除了验血常规、CRP,还能查什么?
(1)降钙素原(PCT)
目前多数研究的结果显示,降钙素原检测细菌感染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和 C 反应蛋白,但也有研究指出,降钙素原相关的诊断性试验研究存在不足,临床应用的可靠性还存在质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