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细胞|呼吸科医生为啥总盯着嗜酸性粒细胞?

原来还有这层关系!
嗜酸性粒细胞与多种肺部疾病相关,其中包括哮喘、嗜酸性粒细胞性肺炎、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等 。然而,嗜酸性粒细胞与肺部疾病之间的关系尚未完全明了,其在不同肺部疾病中的具体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
在2020年9月11日召开的第四届东方呼吸病学术会议上,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沈华浩教授向大家介绍了肺内嗜酸性粒细胞的稳态与致病 。
作为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副主任委员兼哮喘学组组长,沈华浩教授团队这些年来一直致力于哮喘发病机制的研究,对嗜酸性粒细胞在肺部疾病,尤其是哮喘中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取得了不错的研究成果 。
嗜酸性粒细胞形态特征与功能
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s)最早于1879年由Paul Ehrlich发现,是一种胞浆内具有嗜酸性颗粒的粒细胞系白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由造血干细胞经多能造血干细胞-髓系祖细胞分化而来,IL-5是其分化过程中的关键因子[1] 。
粒细胞|呼吸科医生为啥总盯着嗜酸性粒细胞?
文章图片


(图4 COVID-19患者嗜酸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明显升高)
▎嗜酸性粒细胞降低对COVID-19重症的提示
所有重症COVID-19患者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均低于检测下限,入院时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低的患者比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正常者更易出现发热、疲劳、呼吸急促等症状,CT病灶更多且进展风险高,住院时间和总病程延长 。
(图5 重症COVID-19患者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明显降低)
基于上述研究,沈华浩教授指出嗜酸性粒细胞与新冠肺炎的诊断及病情转归有着重要关联,需要再次思考糖皮质激素在COVID-19患者,尤其是重症患者中使用的利弊 。
最后,沈华浩教授总结了嗜酸性粒细胞新功能的探究成果:
嗜酸性粒细胞通过影响造血稳态调控哮喘炎症;
嗜酸性粒细胞在ALI/ARDS中的潜在保护机制;
嗜酸性粒细胞对于COVID-19肺炎的诊断意义 。
专家简介
粒细胞|呼吸科医生为啥总盯着嗜酸性粒细胞?
文章图片


沈华浩教授
浙江大学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二院呼吸与危重症科主任,浙江省呼吸疾病诊治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副会长,哮喘与变态反应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海峡两岸药卫生协会呼吸专委会主任委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青获得者 。
在慢性气道疾病分子发病机制和诊治新技术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首次命名哮喘新的类型-胸闷变异性哮喘,提出细胞分裂新理论 。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部级一等奖多次 。发表论文350余篇,其中SCI收录130余篇,总影响因子大于1000 。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含(共同)在Nature,NEJM,Lancet,JAMA,JACI,AJRCCM,Cell Research,Autophage等权威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90余篇,总影响因子超过900 。
参考文献:
1.Rosenberg H, Dyer K, Foster P. Eosinophils: changing perspectives in health and disease. 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 2013;13(1):9-22.
2.Zhang C, Yi W, Li F, et al. Eosinophil-derived CCL-6 impairs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homeostasis. Cell research. 2018;28(3):323-335.
3.Zhu C, Weng Q, Zhou L, et al. Homeostatic and Early Recruited CD101 Eosinophils Suppress Endotoxin-induced Acute Lung Injury. The 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 2020.
4.Xie G, Ding F, Han L, Yin D, Lu H, Zhang M. The role of peripheral blood eosinophil counts in COVID-19 patients. Allergy. 2020.
本文首发:医学界呼吸频道
报道及审核专家: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沈华浩教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