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父母,既给孩子犯错的机会,更要教会孩子改错的能力

01
熊孩子随处可见。
位于陕西西咸新区世纪大道附近一小区的一栋高层内,近半个月电梯里总有尿骚味。
物业发现后及时进行了清理,可味道总是不散。
后来,经过查看监控发现,尿骚味的来源,是一名十岁左右的孩子在电梯内小便。
又是一起熊孩子的恶作剧事件。
本来这样一件应该引起社会对熊孩子大肆批判的一件事,却因为孩子妈妈的一个举动而受到了大家的一致点赞。
孩子的妈妈知道这件事后,没有打骂孩子,而是在业主群内道歉,让孩子写下检讨书,并主动打扫电梯一个月。
看到这样的结果,大家都称赞这位妈妈的教育方式堪称教育“熊孩子”的教科书式样板:没有护短,没有简单粗暴打骂体罚孩子,而是选择引导孩子做有意义的事情——写检讨、为电梯打扫卫生,切身感受保洁员的不容易,充分认识自己的错误并积极主动改正。
本来熊孩子的一个恶作剧,成了孩子一段成长经历,面对自己犯下的错误,他学会了担当和正确的改正方式。
【好的父母,既给孩子犯错的机会,更要教会孩子改错的能力】其实,所有孩子的成长,总是从一个个的错误开始的。
02


这让我想起了邻居家的佳慧小朋友,本来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就因为家人怕她犯错,硬生生的将她养成了一副怯生生、唯唯诺诺的性格:
蹒跚学步时,家人怕她摔伤磕伤,不让她下地走路,导致她两岁多才敢扶着沙发慢慢挪动几步;
到了动手学吃饭的年龄,家人怕她摔坏了碗勺、弄脏了衣服,总是要手把手的喂食,导致已经上小学的佳慧,有时候还要喂食;
怕她和别的小朋友打架抢东西,每次出门玩耍,爸爸妈妈奶奶都要寸步不离的跟着,不准她离开视线,不准她和别的小朋友玩耍……
每次看到过分文静的佳慧一副怯怯的样子,总要忍不住为她忧虑。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肢体尚未发育完全,生活经验不足,所以难免经常性地犯些错误:
走路摔跤、吃饭摔碗、一言不合伸手打小朋友、看到别人的玩具动手去抢夺……
如果父母因为害怕孩子犯错,而剥夺了他们不断尝试的机会,那么孩子便永远不可能有所成长。
正如黑格尔所说:“只有那些永远躺在坑里从不仰望高空的人,才不会掉进坑里.”
只有从不做任何事情的孩子,才不会犯错。
好的父母,就要懂得及时放手,给孩子犯错的机会,让他不断地去经历、去犯错、去承担错误的后果、进而一步步调整和改正。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得到成长和进步。
03
实际上,父母给孩子犯错的机会只是手段,最终的目的,还是要教会孩子如何改正错误,从而不断成长。
胡适曾在他的文章《我的母亲》中写道: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她看我清醒了,便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甚么事,说错了甚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
胡适的母亲冯顺弟,17岁时成了比她大三十岁的胡适父亲的续弦。
生下胡适后,23岁便守寡,做了当家主母,既要教养幼子,又要主持一大家子的生活。
她对胡适既是慈母兼严父,又是恩师兼严师,对于孩子犯错,她严格教育。
胡适说:"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事,她只对我望一眼,我看见了她严厉目光,就吓住。犯的事小、她等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
正是这位睿智的母亲对儿子犯得错误不马虎、不放过、不打骂,而是用这种温和而又严格的方式给他指出错误,让他及时反思并改正,才成就了后来的大文学家胡适。
我们常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知错就改,这是孩子人生路上学到的很好的一课。
孩子有时难免会“熊”一下,会不断犯错。但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孩子犯了错,家长或是一味护短,以“孩子还小,不懂事”的借口为孩子开脱,助长“熊孩子”孩子的嚣张气焰;或是非打即骂,一味地批评惩罚,将孩子教育的唯唯诺诺,做事情缩手缩脚。
作为父母,对待孩子的错误,一是坚持原则,不护短、不纵容,不一味打骂惩罚,二是要对孩子进行积极的引导,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用行动及时纠正,三是父母要在日常生活中起到榜样的作用,常醒吾身,用自身行为教给孩子应对错误的方式,提升孩子改正错误的能力。
好的父母,不会一味阻止孩子犯错,而是教会孩子及时改错、从错误中吸收教训,不断成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