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尼采哭泣》读后感(1)

《当尼采在哭泣》以真实的人物虚构出心理治疗的推理故事。故事节奏紧凑,思维缜密,步步推进核心,看着两个主人公心中疑惑渐渐明朗,自己心理的一些问题也得到觉察。是一本很有启发的书呢。
现摘抄部分内容如下:
1、
被别人关注,会为一个人带来多强的满足感啊。布雷尔深信,年老、死别、比朋友长命的痛苦,就在于缺少了被人关心的机会,过不受关注的生活,就是一种痛苦。
(所以,夫妻关系也好,亲子关系也好,双方之间如果缺少关注,两人会越来越疏远,最终留下遗憾。反观我自己,就因为童年时父母对我的关注太少而心存遗憾。毕业工作后就总有一种期望领导关注自己、指导自己的不切实际的幻想。)
2、
我的疾病属于我的身体,但是我的身体并不是我。我是我的病痛与我的身体,但它们不是我。二者必须被超越,如果不是在物理层次上,那就是在形而上学的层次上。
(这段话还是比较难理解,我目前的理解是“我”这个整体除了肉身,还有超越身体的意识形态。就比如弗兰克·维克多在《活出生命的意义》中说到的,即使身处纳粹集中营,但他还是有着追求生命的意义的自由。)
3、
必须首先彻底地认识自己。为了做到这点,人必须把自己从习惯的观点移开,甚至离开一个人本身的年代与国家,并从一段距离之外来检查自己。
(要认识自己,就要以一种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待自己。因为旁观者清。为了做一个旁观者,就得跳出原来的框架,比如在一个陌生的地方来省事自己。
践行清单:周末花一整段(至少是两个小时)在一个从未去过的咖啡馆、书店,剖析自己。
4、
任何杀不死我的东西,让我更强壮。
(即使在痛苦过的昨夜,一觉醒来,似乎也变得更有力量。晚上似乎是情绪比较激动的时候。积压在内心的情绪发泄出来的瞬间,能量也得到了积攒)
5、你爱的是欲望,不是欲望对象
(第一次从冲哥口中听说这句话时,还无法完全理解。多看几遍,再结合自己的例子,发现很多时候买东西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这种欲望大多时候是非理性的。只是为了填饱自己的空虚。)
6、
永远没有人做任何事情完全为了他人。所有的行动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所有的服务都是利己的,所有的爱都是自私的。


7、
【《当尼采哭泣》读后感(1)】一个人借由选择一种产生压力的生活方式,而无心地选择了病痛。当这种压力变得足够强大或足够长久时,它会反过来触发易受牵连的器官系统,在偏头疼的案例中,就是血管系统。所有,你看得出来,我所说的是间接选择。严格来说,人不会选择或挑选一种疾病,但是人的确会选择压力,而选择疾病的则是压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