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用爱控制我》

一、识别控制
1.关于本书
作者:帕萃丝·埃文(研究人际关系的专家)
梗概:控制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每个人都希望别人同意自己的观点,所以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说服别人,殊不知这是在控制别人(评价他人,对他人指手画脚的人、反对别人的行为)。通过本书,我们了解到真正的爱不是控制,许多人尤其是父母很习惯用爱当作目的,而我们要学会识别这种控制并反抗这种控制,同时雅瑶改掉自己控制别人的毛病,让我们的生活远离暴力,变得更和谐、幸福。
2.习以为常的控制
暴力冲突就是从控制开始的。
例子:
(1)婚恋关系:一方习惯批评或指责另一方,认为别人应该按他说的去做。
(2)亲子关系:父母习惯以成人的视角看待问题,忽略孩子的感受,认为孩子应该按他们说的去做。
(3)工作关系:大多领导觉得自己就是权威,决策中都比较专断,认为员工应该按他们说的去做,即使员工提出一些建议,他们也几乎不会改变他们的想法。
控制除了反对别人的行为,有时还会侵犯到身体的界限(暴力行为)。
3.精神边界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有自我认知。一个人自我认知当中,在自我定义的过程当中,我们会塑造自己,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当我们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的时候,我们就树立了精神的边界。如果没有这样的精神边界的话,人就没有了自我。
一个人长大的过程其实就是慢慢地、更加了解自己,而且我们的自我认识也会发生改变。
精神的边界看不见摸不着,它是你的世界跟外部的世界的一个分界线,而那些企图控制你的人,侵犯的就是你的精神边界。

身体边界决定你的外表,精神边界决定你的个性。
4.长期控制带来的后果
人生的四种功能:(以一间屋子为例)
(1)知觉:我们的皮肤能够感受到房子的温度,我们的眼睛能够看到屋内物品的颜色,我们的鼻子闻到屋内的气味。
(2)感觉:感觉屋子里参加活动的人很开心
(3)思考:看到这个情境,回忆起自己也参加过类似的活动
(4)直觉:活动结束后可能会有人喝醉,因为之前的经历告诉我醉后很容易发生吵架或发生矛盾冲突
当一个人试图控制你的时候,他就是在试图扭曲我们直觉、感觉、思考和直觉的过程,这样就会导致我们没办法感受自己内心的体验,认识自我。慢慢地,你被别人评价、控制、干涉多了,你的四个功能就会分裂开,你就会放弃思考,不假思索地接受别人的想法,不理会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通常,认识自己的方式只有一种,即从外到内的认识自己,而一个被别人控制了的自我分裂的人,得通过别人认识自己,这被作者称为逆向创建自我
5.感悟:今天学习了几组新名词:精神边界、自我分裂和逆向创建自我。虽然之前对“控制他人”这个概念有过一些了解,但是却不知道控制他人的原理是因为侵犯了一个人的精神边界,导致他人自我的分裂,没办法认识自己。联系自己,工作中,我有个领导习惯控制别人,控制欲还很强。她总觉得自己工作经验丰富,认为她想的就是对的,经常去干涉别人的工作,经常批评、反对他人的做法和意见,导致自己就会情不自禁的对她有点反感。
而我自己也会下意识的控制我的同事,我总是觉得他这样做不对,他应该这样做;而对学生,我也认为学生应该听老师的,应该这样做,但是不管怎么苦口婆心,学生依旧是软硬不吃、油盐不进,着实头疼,也不知应该如何正确地教育何引导学生。
二、逆向行为和逆向联系
1.逆向行为
(1)正常接触:人是从内到外的认识自我的。每个人都把握着自己的精神边界,双方互不侵犯彼此的精神边界。
(2)不正常接触(逆向接触):
从外到内的去评价他人,尤其是陌生人。
逆向接触:对于认识的每个陌生人,我们都觉得我们可了解他了,我们能够对他评价,我们能够指挥他。
例子:在微博等各大媒体留言下对陌生人妄加评论,如,明星、网红以及知名人物等。
(2)如何做:
不辩驳、不解释。一旦辩驳跟解释了,就默认了他可以侵犯我精神边界的权利,就默认了他可以用这种逆向的方式来跟我交往。
因此,不要就评价的内容跟对方去争论,而是让他放下这种可以逆向接触你的幻想,这样他就没法控制你了。
作者认为逆向接触是一个特别奇怪的行为,评价别人是个很古怪的行为。他认为每个人都是理性的,都是可以做自我判断,不需要他人告诉自己应该怎么做,不希望他人把自己当成老年痴呆者。
2.逆向联系
正常的联系:两个人相互沟通、彼此平等
不正常的联系(逆向联系——控制):主观地假设判断或评价他人,导致双方没办法正常沟通交流。
例子:逆向联系最容易在夫妻之间发生,夫妻之间很容易有这样的感觉,就是我比你本人更加了解你。双方刚开始接触的时候,有事情或想法会一起商量、相互沟通,但是当双方之间的关系稳定了,任何一方觉得彼此之间很安全,就会认为对方离不开自己,这时他就会对你有一些假设和虚构的想象,然后这会让他觉得很满足、很安全。
3.感想:我们大多数都可能会有被他人控制或控制他人的经历,只是自己不曾意识到。以前总是疑惑为啥很多夫妻没结婚前的关系都比较融洽,结婚后就会有各种矛盾。之前一直误以为是结婚后逐渐看清了对方的缺点,但是却无法忍受。现在对这人问题又补充了新的观点,可能婚前也知道对方的缺点,但是婚后可能激情承诺亲密之间无法平衡,加之双方又产生了逆向联系,因此,就会激化彼此间的矛盾和冲突。
三、幻觉带来的影响
一般喜欢控制别人的人,都会创造一个虚构的人,例如伴侣或孩子,并且拿一些虚构的要求去要求真实的伴侣或孩子。
1.虚构是怎么来的?
小朋友最喜欢控制别人。
ps:在这一点上,我特别有感触。自己目前是一位小学辅导老师,我会惊奇地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喜欢用“哭”来控制别人。如果他不想写作业、不想背书、要求得不到满足等等,就上演一场“哭戏”,这样老师就可能向他妥协。
2.泰迪幻觉
含义:玩偶泰迪熊是处于一个完全温顺的状态,不会反抗我们,它们没有意识和想法,可以任由我们随意摆弄。人们就会幻想他们身边的人就是一个泰迪熊,可以随便的听他们摆弄,按照他们的意思去做。
后果:你越发的想要把一个人当成没有思想的泰迪一样去控制,他就越有可能离开你。
原因:一个人之所以喜欢控制别人是因为他们受制于一些幻觉的影响。
3.其他幻觉
(1)对不熟悉的人的幻觉:刚认识一个人的时候,没有任何具体证据和深度接触的时候,就自以为了解别人,知道别人想要什么、需要什么、感受如何、应该做什么。
(2)对自己的幻觉:觉得自己能够给别人正确的下定义,觉得自己所有的话都是对的,觉得别人没有独立的想法和意见。
(3)有些人的幻觉会在成长过程当中被别人打破。
在成长的某一刻,我们会突然发现原来别人有独立的思想,他不会被我们控制,他打破了我们的幻觉。其实,我并不怎么了解他,他也不会按照我说的去做。因此,不要试图控制别人,要尊重别人的精神边界。
(4)但有些人在成年之后,这种幻觉都没有破除,他就会跟周围的人形成一种控制关系。
4.控制
A.压制性控制
压制性控制的人幻想了一个泰迪,可是泰迪并不温顺,一直要反抗,这时他可能会采取一些更加激进的行为,会不断地使用压迫手段来制服别人,这种控制是一定要摆脱的。
采取的手段:无视他人的想法和意见;攻击或强迫对方;采取相反的行为
例子:家庭暴力:当发现语言已经无法控制对方,就会大打出手,采取激进的暴力方式,这样压制性控制关系是不健康的。
B.委托性控制
有的时候我们需要把自己委托给别人照顾的,这种控制关系是需要的。
当我们年幼的时候,作为小朋友,需要父母的教育和控制。
当我们年老后,很多行为都无法自主,这时候我们也需要把自己交给别人控制,这种控制关系其实是健康的。
PS:前两天在一个问题上,一直觉得很疑惑。自己是作为一位老师,那么老师会要求学生去写作业、背书、养成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告诉学生他们应该这样做,这些行为都是在控制学生,但是如果不控制学生,作为老师又应该怎么做呢?刚开始,我也用过“以身作则”的方法,但是觉得这个方法并不适用于一些学生。有些学生在家已经养成了很多的坏习惯,如果你不去纠正他,而是用所谓的“以身作则”的方法,他们会直接忽视你,不把你当一回事。今天学的知识终于解开了我的疑惑,并不是所有的控制关系都是错误的,有一种控制关系是需要的,小朋友是需要大人和老师的教育和控制的。
5.正常的人际关系
一方能够认识到另一方是有个性的人,双方可以通过语言、表情和肢体沟通。我们能够倾听对方,关注对方的内心想法,努力地去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
四、控制者的恐惧
1.控制者的恐惧
一般,我们会误以为一个控制者很强大、傲慢、专横和自信,实际上,他们害怕很多的东西,害怕被控制者的反抗、分离和独立的倾向,也害怕自己之前的形象被推翻,所以他要反复的去确认对这个目标的控制力。
2.分离和独立倾向
对于一个控制者来说,他害怕三件事情。
第一,害怕分离。分离之后他就成了一个孤单的人;
第二,害怕被控制者有独立的倾向。一旦你有独立的倾向,就会挑战到这个威胁关系。
第三,害怕塑造的形象被推翻。他们的自我塑造的过程是由外向内的,他们需要别人的接纳和认可,并由此形成对自己的认知,所以他们一般会对外树立一个特别好的形象。
被控制的人如果试图去和控制者沟通,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最后都会以失败告终。因为对于控制者来说,他特别害怕你真实的想法,所以你一旦表露出你真实的感情,真实的想法,控制者就会觉得特别的痛苦,特别抓狂,他会觉得受到了威胁。
3.控制方式
控制手段:
(1)暴力、愤怒。例如,动手打人、发火
(2)操控对方,让对方像一个假人(泰迪)一样去行动。
(3)贬低对方。把你说得一文不值,经常贬低你的价值,挫伤你的自信,当你的自我价值感比较少的时候,这个时候我就可以用假想当中的人去替代你了,然后你就必须按照我假想当中那个人的行为去行为了。
例子:利用女性对外表的关注,贬低对方的外貌,是我宽宏大量,接受了你,所以你应该听我的;利用女性所受的教育,让她照顾家人,当她去做饭、打扫的时候就赞美她;当他不做饭、不打扫的时候就贬低她。
(4)让对方成为一个孤立的状态,切断它的一些社交联系。
对于一个控制者来说,他有他的恐惧。当他无法控制的时候,它的控制策略失效的时候,他可能会采取更加极端的方式。
4感性:学习完今天的知识,我就联系到了自己的父母的关系,就突然顿悟了一些之前一直觉得很疑惑的事。以前觉得自己的父亲是个有着大男子主义的人,控制欲很强,他就希望所有事情都能按照他既定的轨迹去发展,一旦我们有自己的想法,他就会愤怒。其次,他经常会贬低我们母亲,给他自己营造了一种很厉害的幻觉,觉得自己什么都是对的,觉得自己最厉害,母亲被贬低多了就会变得很不自信,然后就会不知不觉按照父亲假象中的“泰迪”去做事。
五、如何摆脱控制
1.如何摆脱控制:控制者
他要通过摆脱这种控制来消除自己的那份恐惧,来消除自己对于分离的恐惧,来消除自己对于他人独立的恐惧。
控制者幻觉产生的原因:
每个人都需要感受自己的内在联系,也要感受到与别人的外在联系。
这是人的一种硬性需求,如果没有这种联系,人就会特别害怕。
当一个人没办法跟他人建立这种健康的联系时,就会沉浸在幻想中,他会跟幻想当中的那个人去建立联系,然后把幻想的东西加在一个真实的人身上,以此来满足他的需要。
控制者能从幻想中得到安全感、归属感和联系感。
如何做:
控制者在生活中习惯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
控制者如果想要摆脱这种控制,就必须要从他幻觉当中清醒过来,去面对真实的自己,去面对真实的他人,千万不要把幻想的东西加在别人身上,只有他有一天能够用那种健康的心灵上的联系替代了这种控制与被控制的联系,他才能够获得健康的感情、获得自由,否则,他会被那种分离的恐惧控制一辈子。
2.如何摆脱控制:被控制者
被控制者经常会感觉到恐惧、痛苦,不喜欢别人给自己随便下定义。
被控制者会把他的整个生命甚至会耗费在改变压制者这件事情上,或者是努力的去证明自己根本就不像压制者说的那样,反复的去对别人的胡乱评价做解释、做抗争,耗费很多的精力。
作为一个被控制者,千万不要花太多的时间去证明自己,去改变控制者,你做不到的,你一定要想办法通过去问出一个“什么”?通过让对方去反思他的话的合理性,来打破他对你的幻想,来结束这种控制的关系,注意严重的控制的这种行为一定要寻求第三方帮助千万不要通过问问题挑衅对方的这种安全感,挑衅对方的这种控制感好,不然的话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后果。
3.如何打破控制者的幻觉
多问一句
控制者在给对方下定义的时候,那个定义一般情况下都是缺乏理智的,都是非常不靠谱的。
我们要通过多问一句“什么”,让去重复一遍他的话,让他知道他说的话是多么的离谱。
例子:
孩子:我不想换头像
妈妈:你只考虑你喜不喜欢,你不考虑我喜不喜欢吗?
孩子:什么?
妈妈:你只考虑你喜不喜欢,你不考虑我喜不喜欢吗?
孩子:你是希望我因为你的喜好换一个头像,而不考虑我喜不喜欢吗?
总结:
每个人都是相互独立,同时又相互联系,精神边界并不是仅仅为了把我们跟别人区分开,有了精神边界,我们才可以跟别人去交往,如果两个人毫无差别的话,没有一点儿边界,那么交流就没有意义了。
只有两个人有独立的精神边界才有交流的可能,才能够去建立健康的联系,才能够实现心灵上的沟通。
思维导图:
【《不要用爱控制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