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因传播而鲜活

近年来,国学越来越热,我认为,这对于中国,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乃至对世界文化,都是一件大好事。因为让优秀的民族文化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不仅是本民族的使命,也是全人类的使命。但国学的“热”,也引发了许多争议与批评。这些争议与批评的出现,在于眼下的这波国学热太过热闹,甚至更多娱乐化的成份,“热”的形态与学界对“国学”的肃然印象反差甚巨。
易中天先生在“百家讲坛”讲汉代风云人物及品三国,被媒体称之为“学术超男”,于丹教授在“百家讲坛”于今年“十`一”期间解读《论语》心得而“一炮走红”,十九岁的小女生白鹿鸣宣称献身国学而弃十万年薪工作,被炒为“国学辣妹”……
凡此种种,似乎更象娱乐,而无关乎学术,而其中的人物,更象大众娱乐的宠儿,而不是学者,即便与学术沾点边,也不过是一种学术秀,所以深为批评者诟病。
但是,我们无法回避和否认的是,这样一种带有娱乐化色彩的学术秀,在电视和网络传媒上出现,完全颠覆了传统文化的传统传播方式,极大地扩大了传播的受众,并以受众欢迎和喜爱的方式极大地唤醒了受众的热情,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为之吸引,产生对国学的兴趣,感受到中华文化之美,进而增强了身为中国人、坐享中华文化盛宴的自豪感。甚至,也许可以并不夸张地说,这对于培养全球化背景下自信的新一代国民都具有重要贡献。
我们不必将易中天与黄仁宇,于丹与南怀瑾,白鹿鸣与孔子去作比较。后者是需要仰视的,前者则可平视。后者支撑起文化的厚度,而前者开创着文化的广度。我们既需要后者,也需要前者。这是一个平民化的时代,平民需要平民的文化娱乐。学者走出书斋,面向平民传播平民版的文化,文化在传播中鲜活,在传播中传承。让中华文化的种子在平民的心里生根发芽,草根的力量会让中华文化焕发出无穷的生命力。这就是易中天、于丹、白鹿原等存在的意义。因为他们让我们亲近我们本民族文化中的经典,同时,他们与时俱进的演绎方式让我们如痴如醉,让我们无比快乐,让我们无比享受,让我们无比讶异。原来,我们的祖先留下来的东西并没有死去,它具有如此惊人的张力,如此惊人的生命力,如此惊人的美。
让文化成为化石,是文化最大的悲哀;让学术止步于书斋,也是学术最大的悲哀。文化在流动中更新,学术在传播中鲜活。我们不要忘了,当年孔子周游列国、开坛授徒,正是在四处传播他的学说,让他的学说种子在学生们中间,在他足迹所至的每一个地方生根发芽……
“国学辣妹”白鹿鸣的博客中里有这样一段引文“每一天,都会有一个国学大师去世,一副手卷受损,一个古玩打破......我该做些什么?”只要:“让每一天,都有一万个新人听到国学这个词,一百个新人看到国学之美,一个新人立志要为国学而奋斗终身”,这便是我们这辈人的使命。看,以白鹿鸣代表的年轻人并不象媒体炒作的那样玩世不恭,他们也是很认真的。对于象白鹿鸣这样的年轻人,我们的媒体是不是应该多一点掌声,少一点嘘声呢?!我们的学术权威是不是应该多一点宽容,少一点苛责呢?!
【文化因传播而鲜活】我坚信,国学一定会复兴,就象我坚信,中华民族一定会实现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一定伴随着文化的复兴,而文化的复兴,希望仅仅停靠象牙塔里的学者去做做高深的学问,绝对是不行的,只有全体国民热爱自己民族文化,只有青年们的民族文化热情极力张扬,才会使中华文化的未来更有希望,更值得期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