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60亿了,但别让春节档成为一锤子买卖( 三 )


投稿|60亿了,但别让春节档成为一锤子买卖
文章图片

去年《李焕英》豆瓣开分8.1,后续甚至涨至8.3,但如今评分已经落至7.7,2019年的《流浪地球》开分也在8之上,但现在也降到7.9,这说明,在春节看一部情感浓度高、能提供前所未有观影体验的电影,观众会在春节的氛围下,给出高于理性维度的情感分,这是春节档观影的重要特点 。
而今年初一,新片豆瓣开分最高的是《狙击手》7.7分,《奇迹》和《水门桥》分别为7.4和7.2,《这个杀手不太冷静》6.9,《四海》只有5.6分 。没有超8分的话题大片出现,又有口碑不佳的6分以下影片“拖后腿”,这两点意味着,观众很难找到像往年那样强烈的观影理由 。
因此,当春节档新片整体的口碑和话题热度,并没有达到可以掩饰高票价的程度,观众对电影票太贵的吐槽遮不住了,观影人次怎能不断崖式下滑?
再加上,影片的类型供给里,几乎没有观众“从来没见过”的国产片,也没有以“哭”和“笑”打出圈的情绪强片,观众春节期间看个热闹的观影诉求没有得到满足;票补年代,低价看电影培养起来的观影行为是非常脆弱的,今年票补消失、票价上涨、影片没有强大的吸引力,观众不看电影了是必然结果 。
高票价到底有多危险?回归本质,看电影是一种消费行为,如果回到票补年代去拆解这个行为,9.9元、19.9元去看一场电影,即使片子再烂,观众也顶多说一句“浪费时间”,不会产生多大的逆反心理,那个时候大家对电影的宽容度与其为之付出的成本低成正比 。
但如今,观众花99元去买一张电影,心理预期也随之拉高,毕竟它不止花钱、还要花上两个小时的时间,看完又无法留下任何实质性的东西 。在这种情况下,一旦观影体验稍有不佳,观众会立刻回归消费者视角理性评判这一消费行为:我为什么要花这么多钱,看这么一部片子?
所以我们才说,票价再这么涨下去,实在是太危险了 。商品的价格,决定了它要为消费者提供的价值,而今年春节档的整体质量和为观众提供的满足程度,与这么高的票价无法匹配,长此以往,便会逐渐失去观众的信任 。
高票价的另一个危险在于,它加重了下游影院端的恶性循环 。
我们还是回到2013年春节档正式诞生的年代考虑问题,《西游·降魔篇》上映前的2012年底,全国银幕总量是14772块,较前一年有超百分之六十的增长,所以当年春节档总票房的同比大幅上涨,能够将银幕数量增长的价值充分体现,换言之,下游银幕数量的扩大,是春节档得以正式确立地位的基础 。
但近十年的时间里,银幕数量的成长速度远远超过了电影内容的供给和票房的增速 。灯塔专业版显示,2022年目前的银幕数是73217块,是2013年的近5倍 。影城和银幕数量在涨,但票房的增速却逐年放缓 。
投稿|60亿了,但别让春节档成为一锤子买卖
文章图片

图源:灯塔专业版
在这个语境下考虑今年的春节档,影院要想提高收益,可放映的影片数量只有那么多,影片质量又不是放映终端能左右的,所以只有票价涨了,才有机会维持住单厅、单块银幕的产出——票价高了,观众不看电影了,观影人次下滑了,不多的观影人次分配到单个影厅,上座率就会持续下滑——收益不好,又只能继续涨价 。影院难以逃开这一恶性循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