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手|再谈短视频的「哥德巴赫猜想」( 二 )


围绕中心讲故事的还有抖音,2016年末上线,2017年快速增长,最终在2018年迎来爆发 。在它之前进军短视频的老玩家,它一度被认为是短视频的黑马玩家,原因很简单,微视、美拍、秒拍等均在2018年落败,当时的快手也头顶封禁阴云,正进行内容整改 。
在沉浸式的产品设计中,用户在抖音只需上下滑动就能转换视频,和其它头条系产品相类似,抖音的推送机制是算法中心化、流量分配去中心化 。所有新发布的视频,都会到一个初始流量池里,根据互动数据,算法会决定谁将到更大的流量池里,这种机制的好处在于推荐的视频匹配度较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用户对创作者的关注 。
因为对于抖音来说,公域流量的价值高于私域 。
抖音上线初期就带着炫酷、精致的标签,将特效技术作为突破口,以洗脑的音乐为矛,围猎一、二线城市的年轻人 。和接地气的快手打了一个调性差,抖音强调记录美好生活,早期的抖音:15秒视频,音乐负责渲染情绪,内容负责刺激情感 。这类视频大多具有可复制性,同一首BGM可以形成大范围地传播 。
所以一个有趣的现象就出现了:当人们想起过去的快手时,说出的往往是一串串人名;当怀念抖音时,熟悉旋律和技术流视频是初代记忆 。
带货时代从时间维度上来看,快手和抖音均在2018年前后开始初步布局 。
两家都先后上线了小店功能,试水电商 。18-19年间,抖快虽在不断引进第三方平台接入小店,但囿于当时用户对于直播带货的接受程度不高,平台为了不影响用户体验,电商入口都未被放在明显位置上,直到2020年的一场疫情,彻底改变了这个机制 。
所以我们看到了,抖音签约罗永浩,首播销售额破亿,高调进军直播电商赛道 。从组织架构上来看,2020年6月,字节内部开始把电商视为战略级业务,正式成立了以“电商”命名的一级业务部门,正式发布「抖音电商」品牌 。
另一端,快手也经历了类似的组织架构变动,原运营负责人马宏彬将与原商业化负责人严强调换岗位;原产品负责人之一徐欣,将调任负责用户体验中心;原产品负责人之一王剑伟,将收拢产品和直播业务汇报线,成为产品最高负责人 。
一直以来,直播、广告是短视频商业化的两大支柱,抖快电商的崛起,让短视频和电商新增了两个交叉概念:兴趣电商和信任电商 。明眼人一下就能看出,新概念的背后,讲的仍是两者间的旧差异:公域和私域、强算法和强关系 。
依靠过去积累的公域流量池,基于内容和算法推荐,把对应商品推给感兴趣的用户 。也就是抖音兴趣电商的官方解释:用内容激活用户消费需求 。这里讲的内容,既包括短视频又包括直播,所以我们能看,在抖音短视频的推送中,直播状态会在头像上显示,为了实现和用户的多次触达,商家自播、轮播成了抖音中的奇特现象 。
如果从“人”的角度来拆解抖音电商,基因论也许会更加有效 。从抖音电商的用户层面来看,网红和明星一直都是流量倾斜的对象 。在抖音电商生态报告中,女性是购买的主力人群,一线、新一线城市引领用户增长 。其中上海、重庆、北京成了2020年度最热爱购物的三大城市 。
快手就完全相反,独特的“老铁经济”使得快手更偏向于以“熟人社交”的方式,最终实现货物购买的操作,主播私域流量的培养,也倒逼用户得兼具粉丝的双重身份,长期以来,直播对于用户使用习惯的培养,让他们对于带货主播的信任度更高 。
平台对于腰部主播的扶持,某种程度上也延续了快手的普惠基因 。一方面,削弱了过去带货家族的影响,让更多接地气的草根主播出现;另一方面,对于快手的忠实用户来说,看人买货甚至会大于按需购物,围绕“信任”发力,比如为商家提供信任卡,为消费者完善售货,在监管中升级打假,这些策略在本质上也是对电商生态的维护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