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英伟达收购Arm计划落空,跨国半导体并购难再现?|硅基世界( 四 )


行业分析认为,如今的缺芯环境让主要国家和经济体都认识到了自主掌控产业链上游能力的重要性,且欧盟各国和美国也都在陆续加大对半导体产业投资和对知识产权及人才的维护,因此,半导体这种“卡脖子”领域并购没有得到批准也就不那么难理解了。
实际上,目前CPU芯片架构行业呈现x86、ARM、RISC-V三足鼎立的状态。不同于存在授权限制的x86和ARM架构,RISC-V具有精简、开源、中立、反应速度快等特性,可开发更适应特定需求的独特芯片,并打破了x86、ARM架构高价授权费、定制化困难的惯例。市场调研机构Tractica指出,预计到2025年,RISC-V的IP和软件工具市场将达到10.7亿美元。
那么,英伟达收购Arm交易失败,会不会对整个RISC-V造成影响?谭章熹认为不会。
他指出,Arm作为战略资源来看,其核心一个是处理器架构,一个是授权IP,而对于行业关注的license(授权许可)模式的商业化,以及对整个指令集的把控和控制,Arm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很难对其他指令集架构造成大范围影响。英伟达收购交易失败只是对公司资金部分本身,而对于RISC-V来说,如果真的在智能手机领域,本身就只有ARM架构可供选择,RISC-V的存在有很大挑战。不过他曾预测,随着半导体行业巨头开始拥抱RISC-V开源架构,RISC-V这一赛道将到2024、2025年左右全面爆发,再往后会有更大的变化。
(详见钛媒体App前文:《对话睿思芯科创始人谭章熹:RISC-V有望全面替代ARM,预计到2024年行业大爆发》、《睿思芯科创始人兼CEO谭章熹:RISC-V将成为“元宇宙”中革命性的芯片架构技术 | 钛媒体T-EDGE》)
“归根结底,在RISC-V之前传统的x86/ARM指令集都是一个商业公司拥有,而一旦开放出来,RISC-V就像Linux一样,这样它更有生命力,生态才是更关键的因素。”谭章熹对钛媒体App表示,目前来看,不管是x86,还是ARM、RISC-V,大家都要不断加大生态的投入,做到一个可选性、可替代性的产品,从而让芯片产业生态多样化,研发出真正有竞争力的产品,形成商业模式。
谭章熹强调,中国芯片行业的健康发展,需要企业要利用技术能力、利用市场需求快速迭代,从而持续成为半导体行业的领头羊,例如英伟达、苹果公司等芯片巨头,将产业链上下游带动起来,真正将中国集成电路行业发展好。
(本文首发钛媒体App,作者|林志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