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卖身”吉利:魅族的最后时刻?( 二 )


白永祥曾在一次采访中承认,小米的崛起震撼了魅族,魅族错过了智能手机的井喷时期。“智能手机行业不能支撑小而美的产品,魅族就这样掉队了。”
接下来的几年,魅族的发展持续受挫。
2014年,魅族原副总裁马麟带领部分骨干跳槽乐视导致公司出现危机,黄章在大年初九召集员工会议,宣布回归,并决定魅族要做三方面的改变:扩大产品线、引入外部投资、拿出20%的个人股份启动员工持股计划。
不过那次回归仅短短数月。在引入阿里5.9亿美元投资后,黄章又将日常工作交给白永祥和李楠,转回幕后。
接下来的一年,魅族原高级副总裁兼CMO李楠成立主打千元机的子品牌魅蓝,此后,魅族迅速从“小而美”向“大厂”进击,时年一举拿下2000万出货量;2016年,魅族更是以每月一款的速度,连续发布14款新机,将总出货量提升至2200万台,达到魅族史上巅峰。
高速扩张的同时,成本持续增加。在股东天音披露的财报中,2015年至2016年上半年,魅族亏损达13亿人民币。
与高通的交恶或许是魅族犯下的又一个“致命”错误。因为拒绝支付高通专利费,魅族选择联发科,这直接导致了“魅族Pro 7惨剧”,并落下“万年联发科”的名号。随之而来的连锁反应让本就走下坡路的魅族变得混乱不堪。
2017年,魅族创始人黄章宣布再度复出,为了将产品聚焦在中高端市场,黄章主导砍掉了当时的销量支点魅蓝系列,并操刀推出了魅族15、16、17、18四个系列。期间,“魅族三剑客”白永祥、杨颜、李楠也接连离职。
在去年3月的魅族18系列发布会上,魅族高调宣布,从18系列开始,魅族将放弃新产品的互联网广告营收,为消费者提供真正的纯净硬件、纯净系统,打造零广告(系统自带应用无任何广告)、零推送、零预装的“三零”手机。
阿里|“卖身”吉利:魅族的最后时刻?
文章插图
图源:魅族发布会
然而,仅仅半年时间,魅族的“三零”理想就倒在了现实面前。
截至去年9月初,魅族官方社交平台和官网上关于“三零”内容的报道已被删除。
对此,魅族曾在《致魅族用户的一封信》中回应称,面对激烈的竞争,魅族反复斟酌后决定作出调整,Flyme将保持与行业一致的运营策略。魅族表示,“三零手机”是一次十分激进的尝试,也是对行业规则的一次挑战。在进行业务调整的同时,魅族18、魅族18 Pro两款机型不受政策调整影响。
而在宣布调整政策的第二天,魅族在微博上宣布:时隔1269 天,魅蓝回归。
作为魅族主打性价比的子品牌,魅蓝凭借低售价、颜色丰富、硬件配置性价比高等优点吸引了不少青少年消费者。2015年起,魅族连续三年出货量超过2000万台,这离不开魅蓝数字系列和Note系列的贡献。
1月12日,魅蓝推出魅蓝10系列,售价在699-899元区间,被定义为“智能手机基础款”。这与黄章的聚焦中高端打法,已经相去甚远。
多条路径自救
如果在整个行业发展中给魅族加一个注脚,“激变”或许是最合适的。
过去十年,魅族也曾多次努力求变,命运历经多次变化,小而美路线、机海战术、性价比策略、精简战略……只是在一次次变化中,魅族逐渐沦为手机界的边缘角色。
8年前,魅族接受了阿里巴巴5.9亿美元的投资,也开始了与海尔的战略合作。前者是无需质疑的互联网巨头,后者在智能家居领域也算得上先行者。
这是魅族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少有的开放姿态,显然也是公司不得不变的选择。
2014年,黄章回归后,紧锣密鼓地见了不少产业投资人。黄章想抱的大腿名单上有格力、腾讯、阿里巴巴等公司。不过,黄章因“格力与魅族企业文化不一样”,“腾讯没有意识到终端的重要性”为由,跳过了这两家企业而选择了阿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