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三维虚拟现实和AR增强现实技术是不是成为下一个计算机平台( 三 )


值得我们对此一探究竟。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都属于把虚拟世界直接凝实为人类感知的技术。VR(虚拟现实)是利用电脑模拟产生一个三维空间的虚拟世界,提供使用者关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模拟,让使用者如同身临其境一般,可以及时、没有限制地观察三度空间内的事物。而AR(增强现实)则是通过电脑技术,将虚拟的信息应用到真实世界,真实环境和虚拟物体实时地叠加到了同一个画面或空间同时存在。你能在一个空间里面切切实实地见到虚拟的物品,甚至虚拟的人。至于MR(混合现实技术),它既增强现实,也增强虚拟,指的是合并现实和虚拟世界而产生的新的可视化环境。在新的可视化环境里物理和数字对象共存并实时互动。
也有很多业内人士认为这两种技术的概念是一致的。的细微区别在于,在AR的视界中,出现的虚拟场景通常都是一些二维平面信息,这些信息甚至可能和我们目前看到的事物无关,功能只是在不影响我们正常视线的情况下起到提示的作用,所以这些信息会固定在那里,无论我们看哪个方向,该信息都会显示在我们视野中某个固定的位置上。而MR则是将虚拟场景和现实融合在一起,只有我们看向那个方向的时候,才会看到这些虚拟场景,看向其它方向的时候就会有其它的相应信息显示出来,而且这些信息和背景的融合性更强。简单来说,虚拟信息如果跟随视线移动就是AR,如果相对于真实物品固定就是MR。其实虚拟现实并不是什么全新的技术,它的第一个原型设备出现于1968年。
抢占VR市场,中国企业也紧随其后,在众多产业资本的追捧下,国内VR产业的热度已仅次于美国。VR的硬件和内容创业公司层出不穷。2016年1月21日暴风魔镜宣布2.3亿元B轮,完成后估值已达14.3亿元,成为国内目前估值最高的VR公司。VR产业分为4大部分,分别是硬件设备、内容制作、分发平台以及应用开发。目前从国内的VR创业公司来看,变现渠道主要集中在销售VR设备上,部分拥有行业资源的公司采用应用开发变现,比如、培训等。而C(内容制作)端的内容制作和分发平台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有的仅仅是一些线下游戏体验店,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和良性的价值流动。VR硬件设备主要包含输入、输出设备,以及软件三个部分。输入设备主要是键盘、手柄、动作捕捉器等这一类将人体动作转换为虚拟信号的设备。
比如企业培训、商业建筑、旅游服务、虚拟工厂等等,这是一块非常广阔的市场,具有一定的深耕价值。虚拟现实技术虽然在消费品市场比较火热,但在我看来,这项技术在数字化工厂的应用前景会更加广阔,制造业的成本高是多方面的,而且不同的行业问题也不一样,但是有一点在中国当前是比较普遍的,就是用工成本的上升。一方面工人的工资水平在提高,另外一方面,由于新生代的权利意识觉醒,跳槽变得越来越频繁,很多工厂每年要有很高比例的老工人离职,新工人上岗。而以往新工人上岗之前,需要进行几个月的实习和技术培训,才能成为一个熟练工,即使是一个熟练工,其成本在近几年是呈几何级上升的,虚拟现实技术将成为这个问题的重要解决方案。使用VR和AR技术。
可以在眼睛屏幕上直接显示操作指令与说明图片,随时查询和执行作业。虚拟现实技术与数字化工厂结合之后,一个新人也能随时调用每台设备的参数和互动式的操作手册,这会大大减少工厂内专家型工人的雇佣,降低劳动成本。北京四度科技在数字化工厂应用了虚拟现实技术之后,企业培训的目标不再是让工人掌握某种技能,而是如何使用这些高效的数字化工具,如何有效地进行人机互动。这个门槛远比设备操作要低得多,而且随着VR技术的发展,交互性会越来越友好,学习成本也会越来越低。效率问题可以举个例子说明。我们打出租车的时候,在没有建立起北京市的虚拟城市地图之前,我们需要有经验的司机,因为我们需要问路,需要预测什么时间到,遇到堵车需要借助运气和司机的经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