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讲究的是“关系疗效”

不少人认为,中药的作用是在配伍应用的基础上呈现的,离开了中药的配伍原理,中药的作用便无从谈起 。也就是说,中医讲究的是“关系疗效”,中药的功效只能在君臣佐使的相互作用和七情和合下发挥出来 。由于对“关系疗效”的过分强调和认识上的片面,现代对单味中药功效的研究严重被忽视 , 更有甚者认为对单味中药的现代化研究就是中药西药化 。这是一个极大的认识误区 。单味中药作为方剂组成的系统要素,本身没有深入研究,方剂的系统水平——“关系疗效”也不会有根本性提高 。 中药的作用不都是配伍关系  历史表明,古代中药的应用不仅有复方 , 更有大量的单方问世,并发挥了同样的临床效果 。而单方的作用就是以单味药本身功效为根据,并不存在配伍的问题 。 还有,如果说中药的功效都是在配伍应用之后呈现的,那么,现代中药学或中药大辞典中记载的中药功效当如何解释?如果认为也是配伍应用获得的功效,就应当具体说明是与何种药物的配伍,因为与不同的药物配伍会有不同的功效,如此一来,中药的功效将会难以数清;还有,如果是配伍后应用的功效,那么中药就不能单用,因为只有配伍后才能说清它的作用 。显然,说中药的功效是通过配伍应用后呈现的,是毫无根据的 。 中药应用初始 , 就是以单方形式为主的,其药物功效是在长期、普遍的单味应用后总结归纳出来的 , 中药功效就是单味药的功效 。后来随着对疾病复杂性越来越多的认识,才逐渐有了相应的复方 。应该说,配伍应用是中医的用药特色 , 但这并不说明中药的临床疗效都是配伍后发生的“关系疗效” 。 既然传统中药的应用也是单方和复方并举的,那么对中药的研究就不应当仅限定在“关系疗效”的范围之内 , 不应当只围绕中药的配伍来研究,只去研究复方的君臣佐使关系,也应当广泛、深入地研究单味中药的自身功效 。说进行单味中药研究就是“中药西药化”,更是极其片面的 。 “关系疗效”的提高有赖于单味中药功效的深入研究  中药方剂的形成,是以单味中药功效为基础的,没有单味中药功效的提高,也就不可能有“关系疗效”的提高 。所以,研究“关系疗效” , 离不开对单味中药功效的研究 。近些年由于受一些错误观念的影响,单味中药的研究长期被冷落,几乎看不到单味中药研究的成果,有的只是对个别历史成果的确认和奖励(如青蒿素等) 。时代在进步,中药研究的手段也在进步 , 不应当把现代科学的方法都归属于西医,科学共享,研究方法不分中西 。如果以为用现代科学的方法研究中药就是中药西药化,那么,我们只能看着西方国家用先进技术来研究中医中药 , 进而把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智慧宝藏渐渐挖空 。 对单味中药功效的阐述,不应当停止在古代记载的水平而原样不变 。历史地看,不同的发展历史阶段对事物有不同的认识,对中药也一样 。中医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但对中药功效的认识水平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化,这是不正常的 。古代对中药的认识只能说是古人的认识水平,近代、现代应当有相应的发展,有符合时代需求的水平提升 。 我们都在说中医方剂的作用只能用系统原理来解释,问题是系统原理要通过系统中要素来说明的,系统中要素的构成和作用如果是笼统的,就只能形成模糊的系统原理 。客观地说,现代对中医方剂原理的解释还没有超越古代朴素的系统论水平,还是比较初级的,仍然处在一个较为原始的阶段,看不到明显的时代进步的痕迹 。所以,要提高复方水平,仅从复方层面去研究,没有单味中药功效深入研究的支持,是不会有显著效果的 。为什么有人说,中医学的系统论思维与现代系统论思维之间存在时代差异 , 原因就在于中医学的系统思维没有经过还原论思维的发展阶段,缺乏对人体、对药物、对方剂的还原研究的必要基础,没有得到还原研究的支持,达不到现代科学精确、严格的程度 。中药复方系统中各味中药的构成与作用原理如果不清楚 , 其系统水平就难以提高 。只有对中药有效部位、成分和作用原理越清楚,才能对复方配伍关系的认识越深刻,临床应用才会更科学、更精准 。所以,中药复方的系统研究,也需要还原研究的帮助和支持 。 “关系疗效”需要清晰关系的支持  客观地说,当下对复方的配伍理论、君臣佐使关系的解说仍带有明显的主观性,原理过于粗线条,缺少科学意义上的严格与精确 。理论之所以不同于假说,就在于有严格的逻辑性 。类比可以用于理论的初创,但成熟的理论必须建立在严格的逻辑基础之上 。一个基本的临床现象至今没有得到超越 , 那就是治疗的试探性,如辨证的试探性、用药的试探性 。如果病情紧急、发展快速,试探性治疗造成的后果可能就是贻误治疗时机 。辨证与用药之间没有严格的逻辑性 , 就难免出现治疗上的盲目性 。 关系不清晰是逻辑不严格的根本原因 。虽然中医理论始终在强调关系,如阴阳关系、邪正关系、气血关系、虚实关系、寒热关系、表里关系、脏腑关系等,但这些关系都是以类比方法来解说的 , 描述的关系都是粗线条的,细节上大多模糊不清,这就给辨治逻辑的严格带来了困难,所以中医的治疗难以做到靶位水平上的有的放矢 。方剂配伍解说的主观性更是普遍,同一张方子 , 各家可有不同的解释,甚至争议不断 。根本缘由 , 便在于药物功效的不清晰,而导致解说上的随意性 。 要提高“关系疗效”,就一定要弄清“关系”的本质 。首要的是消除“关系”中的主观因素,还原关系的客观的本来面目 。这需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廓清辨证关系,二是理清配伍关系 。辨证关系清楚与否,意味着靶位是否明确,靶位不清,治疗目标必然模糊;配伍则是“瞄准”过程 , 配伍关系清晰,就能提高配伍的水平,提高治疗的精准性 。所以,要提高“关系疗效” , 就一定要把这两个前提关系从本质上弄清楚 。不要再在传统水平上重复劳动、枉费精力,粗线条、笼统的解释已不可能推动“关系疗效”的快速发展 。当下需要的是向现代科学借力,借助于现代科学方法来提升中医的研究能力 , 提升对中医“关系要素”的认识水平,无论中医的脏腑与西医的脏腑有多么的不同,中药与西药有多么的不同 , 认清本质、把握规律应当是共同的要求 。宏观水平的提高需要微观研究的支持,要从根本上、从单味中药上弄清“关系”的本质和规律,才能真正为提升“关系疗效”建立一个更为严格、更为精准的科学基础 。【中医讲究的是“关系疗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