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写离骚用了多长时间 屈原写离骚原因( 二 )


接下来,“鸷鸟之不群兮,……夫孰异道而相安”,进一步指出自己和群小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 。在对自己之所以不见容于朝廷的原因有了清醒的认识后,“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虽然抑郁难平,但情绪趋向平稳,并坚定地表白自己的信念——“伏清白以死直” 。“固前圣之所厚”,表现作者以前贤为榜样,同时它也透露了作者精神力量的重要来源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里说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离骚》里也称引了不少诗史或传说材料,可见作者对历史很熟悉,前世的明君贤臣就是引导他追求进步政治理想的活生生的例子 。
痛定思痛,作者对此前自己的行为产生了怀疑 。他后悔当初没有认清形势,选准道路,那么现在赶紧抽身退出还来得及吧!当然,由进到退是要经过一番内心挣扎和斗争的 。“延伫”“步”“止息”等语,让我们看到一位犹疑、彷徨、苦苦思索的诗人形象 。“兰皋”“椒丘”的意味,正如唐代吕延济说:“行止依兰椒,不忘芳香以自洁也 。”终于,诗人有了一个明确的想法:“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这一句既含有让步,又带着倔强 。只求洁身自好,这是碰壁之后的让步;“复修”“初服”,全然不顾自己获咎之由正是自己太“好修”了,这是不计功利得失的倔强 。以下“制芰荷以为衣兮,……芳菲菲其弥章”从各方面写自己衣饰的高洁 。作者不惮繁复地描述种种衣饰,意在表明他修身之严 。读起来,这几句诗给人无限郑重的感觉 。其中,“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和前面的“复路”是相应的 。最后,作者再次重申自己“独好修以为常” 。“独”字表现出作者认定自己的原则是正确的并甘愿为之付出的自觉态度,带有一点自豪的味道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坚信自己,至死不变 。

屈原写离骚用了多长时间 屈原写离骚原因

文章插图
对于这一部分,我们应该把握以下几点:
①屈原和楚怀王的矛盾 。楚怀王贤愚不分,没有主见,轻易听信周围群小的挑拨 。有关诗句:“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
②屈原和群臣(主要指楚国旧贵族)的矛盾 。群臣妒忌贤才,肆意对屈原造谣中伤;他们投机取巧,毫无原则 。有关诗句:“众女嫉余之蛾眉兮,……竞周容以为度 。”
③屈原和楚王、群臣产生矛盾的根源 。屈原的“美政”理想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这是导致他在现实中碰壁的根本原因 。“举贤授能”就是要任人惟才,反对世卿世禄,限制旧贵族对权位的垄断;“循绳墨而不颇”就是要完善法度,限制旧贵族的种种特权 。这极大地触犯了楚国旧贵族的利益 。屈原意识到楚国的危险处境,深知楚国只有改革政治,才能富强起来,才能与强秦抗衡 。他一心为国家的前途考虑,群臣却只顾自己眼前的利益,这就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楚怀王昏庸浅薄,经不起小人挑拨,不能采纳他的主张,疏远了他 。
④屈原的品格与精神 。屈原洁身自好,决不与周围群小同流合污,并誓死坚持真理,捍卫理想 。有关诗句:“民生各有所乐兮,……岂余心之可惩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亦余心之所善兮,……固前圣之所厚 。”
二、问题探究
1.节选的这部分里第一节先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第二节接着却又说“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其未远”,前后是否有矛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