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说中的降龙木是什么 民间传说中的降龙木是什么材质( 三 )


为什么后来又用艾叶或苇叶、荷叶包粽子呢《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 , 将五色丝线捆好 , 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 。于是 , 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并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端午节食品 。
粽子来历的另一种说法纪念台骀
山西民俗学家认为 , 粽子的来历和古时三晋先民治水的故事有关 。台骀,作为远古历史人物,据山西省历史学者考证,台骀治水从年代上要早于大禹治水,是颛顼帝时代治水官员 。当时台骀为治水患,奔波南北,疏导汾水,一路导水至灵石山头被阻,台骀带领百姓奋战在灵石山头,开山泄水工程异常艰难,人们日夜施工吃住都在山上,挖山不止 。
当时水满为患又无路可通,也没有船只,(禹王治水时也是徒步上下,才有三过家门而不进的故事,据考证台骀治水要早于大禹 , 台骀治水以汾水为主,是以治水的历史和传说只在山西流传 , 而大禹治的是黄河,所以大禹的治水足迹和功绩要大于台骀)台骀和他带领的开山百姓每天的饮食来源就成了问题 , 汾河两岸每家都有劳力在随台骀治水,为了保证粮食的按时运送到工地,不耽误和影响人们的饮食保障,人们想出了以水送食的办法,用竹桶和芦叶等包裹食物,以木筏相乘顺流而下,把食物送给下游的治水的人们,途中也有不少食品被水中的鱼虾吃掉 。随着人口的流动,很快(粽子的最早原形)这种食品就传遍了整个汉民族 。
现在山西民间,五月五日祭奠汾神台骀,祭品中就有粽子 。
你可能也会喜欢:
韩国传统的饮食是什么样的?
流连美国7大顶级糕点店
吃货天堂:美国十大最香甜的甜品
不为人知的韩国泡菜的故事
5、关于黄河的民间传说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自然有非常多的传说与经历,以黄河为题材的故事也是非常的经典,你对黄河的民间传说了解几个呢?你如果想更多的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 , 那么本期民间故事就带你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
《李闯王渡黄河》
明朝末年,朝廷腐败,民不聊生 。
闯王李自成带领农民在陕西米脂起义,要打过黄河去,推翻明王朝的统治 。当时正值初冬时分,黄河水还未结冰,而只有河水冻成了坚冰大军才能顺利通过 。
怎么办呢?闯王日夜焦心 , 愁得胡须头发在一夜之间全都白了 。
第二天一清早,有两人来报:“黄河已经冻得结结实实的了 。”闯王大喜,急忙传令三军赶快渡河 。
到了河边一看,河水还“哗哗”地流得正欢呢,根本就没结冰 。可是上面却起了一座宽大的浮桥 , 船连船 , 板连板 , 四平八稳,正适合大军渡河 。
闯王纳闷极了 , 正要下马察看 , 忽然从河里爬上来两个人,向闯王一抱拳,朗声道:“大王,我们是黄河的船夫 。听说您要渡河,为民谋利,所以特地花了一夜工夫搭起这坐浮桥,就请大军上路吧 。”
闯王感动得热泪盈眶:“我一定不辜负百姓们的厚爱,一定要让大家过上好日子!”说罢,驱马上桥,领兵东去了 。
《鲤鱼跳龙门的传说》
龙门位于壶口瀑布南面约65公里处,在晋陕峡谷的最南端 。龙门之南,就是开阔平坦的关中平原 。黄河之水从狭窄的龙门口突然进入宽阔的河床之中,河性发生很大变化 。龙门的形成,是其东面的龙门山和西面的梁山各伸出山脊,相互靠拢,形成一个只有100米宽的狭窄的口门,好像巨钳,束缚着河水,形成湍急的水流 。每当洪水季节,由于峡口中的水位壅高,而出了峡谷后,河谷突然变宽 , 水位则骤然下降,于是在龙门形成明显的水位差,故有“龙门三跌水”之说 。
沿袭相传的“鲤鱼跳龙门”的故事,就是指跳跃此处的跌水 。
该故事说的是小鲤鱼不畏险阻,纷纷跳跃这道通向成龙道路上的门关,能跃过去者,便能成龙 。只有那些百折不挠的小鲤鱼,最终才能成龙 。这个故事千百年来也激励着炎黄子孙顽强拼搏,奋斗不息 。古代人们对龙门峡这种自然奇观的形成 , 感到不可思议 , 便想象为大禹所凿开的一条峡口 , 因而龙门又被称为“禹门口” 。
《冯夷当河伯的故事》
古时候,在华阴潼乡有个叫冯夷的人,不安心耕种 , 一心想成仙 。他听说人喝上一百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化为仙体 。于是就到处找水仙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