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PPO Air Glass:退而求其次( 二 )


glOPPO Air Glass:退而求其次
文章插图
细心的读者应该发现了,在功能层面,OPPO Air Glass主要还是以信息呈现为主,以往经常提到的AR观影、AR游戏、AR家居与AR拍摄等用户级AR应用场景,这款设备的机能应该是支撑不起来的。这块单色的Micro-LED屏幕,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这款产品的发挥空间。
显然,相对于没能量产的OPPO AR Glass 2020/2021两代产品,OPPO Air Glass为了量产做了太多精简。不过,这也是目前很多国内厂商在无奈之下的选择,例如小米在今年9月对外发布的小米AR智能眼镜探索版,这款产品同样采用了可穿戴设备芯片+单色Micro-LED屏幕的设计方案。
从产品设计角度来看,OPPO Air Glass本质上只能算是改了一种形式的智能手环,用户可用功能比较基础,而且实际应用场景有限。小雷认为,OPPO Air Glass或许是OPPO能给出来的适用于现阶段的最优解,但是这样的产品确实很难称之为真正的「AR眼镜」。
AR技术之殇事实上,所谓的AR眼镜确实不能算是什么新鲜概念,早在2012年,谷歌便已经推出过Google Project Glass,这款产品具有和智能手机一样的功能,可以通过声音控制拍照、视频通话和地图导航,甚至还能上网冲浪、处理文字信息和电子邮件等,说是集中了人们对可穿戴设备的各种想象也不为过。
随后,在2012年到2015年间,因为相应技术的不断成熟,吸引了一些巨头入场,AR产业突然进入了一段快速成长期。资料显示,当时包含谷歌、微软、微软、Facebook在内的国际科技巨擘纷纷入局AR领域,也因此诞生了诸如微软HoloLens这样具有象征性的硬件产品。一些AR明星初创公司因此迎来大量投资,仅Magic Leap一家,其总融资额就达到了29.5亿美元。
glOPPO Air Glass:退而求其次
文章插图
然而,在一时的繁华之后,迎来的却是落寞。2015年中旬,谷歌宣布停止销售初版谷歌眼镜,并正式关闭Google Glass Explorer计划;次年,国内首家AR公司奥图宣布倒闭,三年时间只卖出六百多台AR眼镜;到了2018年底,国外更是迎来AR/VR公司的倒闭潮,全球AR产业的发展很快降至冰点。
现在看来,AR设备不受市场青睐的原因主要有三点。首先是技术问题,想要做好「AR眼镜」,就必须会遇到机身和硬件之间存在的矛盾。仔细想想,低功耗处理器、小尺寸的相机和低容量的电池放在一起,不仅实际应用体验不好,续航时间更是根本无法解决的一大问题。
其次,是应用问题。不管是初代Google Glass,还是Magic Leap One,这些自称为「消费级」的AR产品全部存在着功能少、交互差、缺乏使用场景和应用生态的问题,因此未能打入C端市场。即便是针对专业人群的微软HoloLens系列产品和Google Glass EE2 ,也存在着需要企业自行开发定制特定功能的情况。
最后则是价格因素,尽管这些产品被定位为消费级AR产品,但是初代Google Glass的定价高达1500美元(折合人民币9500元),而Magic Leap One售价高达2295美元(折合人民币14600元),就算是目前价格最亲民的Google Glass EE2售价依然达到999美元(折合人民币6700元),不管哪款产品都不是普通消费者能够消费得起的。
消费级AR真的要来了?尽管在技术方面,谷歌、微软这些科技企业肯定要比硬件厂商更加优秀。但是说到消费市场,那么这些硬件厂商可能更有发言权。不论如何,要想AR产品被市场所接受,那最重要的是将价格控制在普通消费者都能接受的程度,而OPPO、小米和TCL都很清楚这一点。
和过往的消费级AR产品不同,国内厂商选择从消息提醒这种比较基础的功能点出发,优先解决佩戴体验、产品价格这两点最基础的问题,普及AR概念,让用户慢慢养成新的使用习惯。借助比较完善的「手机+可穿戴设备」生态,让发展稍显滞后的AR眼镜跨过量产的门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