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与纯电动技术|换电模式背后的暗逻辑

新能源与纯电动技术|换电模式背后的暗逻辑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pexels

文丨芯锂话
选择开电动车回家过“十一”,成为无数车主最后悔的事情 。
由于电动车续航不足,导致补给频率远高于燃油车,再加上单次充电时间动辄一个小时,因此出现大量车主排队加电的现象,原本几小时的车程,因为排队而多走了一天 。
当电动车因充电难变身“电动爹”时,人们是否有想过被冷落在角落的“换电技术”呢?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换电都被认为是一种“没啥用”的技术 。
电动汽车“龙头”特斯拉早期就考虑过换电模式,但最终因为成本问题放弃了,改选超充这条路 。市场中还有观点认为,换电本质是一条过渡路线,与曾经的手机换电池一样,势必会被快充技术所取代 。
然而,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全面爆发,高速公路“充电难”的出现,都让市场不得不重新审视曾经被忽视的“换电技术” 。
正常情况下,车主可以忍受一小时的充电时长,但如果遇到车流高峰,那么大家还会甘愿等候数倍于平时的充电时间吗?
新能源与纯电动技术|换电模式背后的暗逻辑
文章图片

对于消费者来说,换电模式最大优势就是补给速度快 。一般来说,电动汽车换电过程基本在数分钟以内,与燃油车加油时间相差不大 。至少在高峰出行时段,换电模式优势显著 。
理论而言,换电模式能够解决“电动爹”的窘境,那么它会是解决电动车长里程续航的答案吗?
01、风又吹来了换电模式被市场放弃,很大原因在于它不成功的起点 。
2007年,美裔犹太人天才创业者夏嘉曦(Shai Agassi)创立了一家名为Better Place的汽车公司,推动换电模式首次登上历史舞台 。
在夏嘉曦的设想中,Better Place的模式类似于电信运营商,不管车主使用的是哪个牌子的电动车,Better Place都可以向其提供电池的维护、更换和充电服务 。尤其是换电模式被其当做主打产品,车主在换电站可以通过机械手在数分钟内就完成自动更换电池服务 。
新能源与纯电动技术|换电模式背后的暗逻辑
文章图片

这个新模式很快吸引了资本的目光,通用电气、瑞银等资本巨头向Better Place投资8.5亿美元,可谓出道即巅峰 。
然而,Better Place的第三方换电模式,因为受制于车企间动力电池标准难统一、动力电池利润归属问题,根本难以获得整车企业认可 。换电车辆基数太小,换电模式根本没有成功的可能 。
从创立至倒闭,Better Place只有雷诺汽车一个真正的客户,而且接入换电模式的还是销量并不好的Fluence ZE电动车,没有重量级客户的支持,Better Place的换电模式最终成了无根之木 。
2013年,没有跑通商业模式的Better Place宣布停止运营 。
换电龙头Better Place的失败,让换电模式的发展遭受重创,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电动汽车补能方式的抉择 。
早在新能源汽车推广初期的2007年,国家电网推出了“换电为主、插电为辅、集中充电、统一配送”的运营思路,也遭到了整车企业的激烈反对 。再加上Better Place在2012年就陷入危机,最终国家电网只能默默放弃了换电模式,并向车企开放充电网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