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在豆瓣小组,读懂当代年轻人的B面

豆瓣|在豆瓣小组,读懂当代年轻人的B面
文章图片

文丨乌玛小曼
在中文互联网社区里 , 豆瓣小组从来不是最火的那一个 , 却是最特别的一个 。它就像一只颜色奇异的蘑菇 , 在互联网不明亮的角落里安静地释放着孢子 。
它总是一副置身事外的姿态 , 却有强大的原创能力 , 源源不断地为社交网络输送灵感 , 大众熟知的“社会性死亡”、“凡尔赛文学”等网络热梗的发源地都是豆瓣 。
在豆瓣小组 , 年轻人组成了独特的“圈层” 。作为一个已经成立了16年的“古早”中文社区 , 豆瓣小组提供了一份宝贵的“样本” , 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读懂当代年轻人的脑回路 。
当无数年轻人在淘宝“剁手”时 , 超过六十万年轻人在豆瓣小组“反消费主义” , 探索不花钱的快乐 。
当大量年轻人说话离不开热梗时 , 有17万年轻人在豆瓣“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小组中探索汉语精妙的表达方式 。
当一些年轻人在微博为偶像上头时 , 有12万年轻人在豆瓣“日落爱好者”小组为黄昏的天空上头 。
当年轻人在朋友圈里“活在当下”时 , 豆瓣小组成员的时间轴却是混乱的:有人假装活在1980-2000年 , 有的人假装活在2050年 。
【豆瓣|在豆瓣小组,读懂当代年轻人的B面】当年轻人在小红书研究流行穿搭和时髦单品时 , 豆瓣小组“丑东西保护协会”和“土味穿搭践行者”的成员却在研究那些丑而有趣的事物 。
到底是什么 , 让豆瓣小组形成了如此独特的“圈层文化”?从豆瓣小组成员千奇百怪的“赛博身份”中 , 我们又能洞察出当代年轻人哪些不一样的侧面呢?
从豆瓣小组成员的“赛博身份”中 , 洞察当代年轻人的五个特质如果你是一个观察能力强的人 , 当你第一次逛豆瓣小组时 , 一定会好奇为什么那么多用户都有一个共同的ID:江湖骗子 。
“江湖骗子”这个昵称源于豆瓣系统的一种保护机制:如果有用户将自己的豆瓣ID改为“管理员” , 系统就会“报复性”地将该用户的ID显示为“江湖骗子” , 防止有人冒充豆瓣小组管理员 。“管理员”是豆瓣小组中的一个特殊身份 , 拥有审核用户入组申请、封禁违规组员等权限 。
从“江湖骗子”这一产品细节可以看出 , 豆瓣小组有点像年轻人身边一个狡黠的朋友 , 有自己的鲜明的个性和小心思 。
极高的入组门槛 , 确保了组员人群的纯粹性:如果你想加入一个当红的豆瓣小组 , 需要去“组规”帖子中寻找入组暗号 , 并写下不少于100字的入组申请 。不少小组还规定 , 注册时间未满6个月、主页动态少于30条、豆瓣ID为“豆友XXX”的用户都没有入组资格 , 这在一定程度保障了加入小组的豆瓣用户都是熟悉豆瓣风格和玩法、并愿意为入组付出时间和精力成本的人群 。
在豆瓣小组中 , 一些微小的兴趣点就像强力胶那样 , 把年轻人聚合成一个个微缩的圈层 。
在这些圈层构筑出的安全感中 , 当代年轻人一些原本隐藏得较深的特征得到充分的释放和展露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