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回看过去展望未来

人生的意义就是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并尽量把它扮演好,演好演砸都是你自己。
2019年即将结束,这一年,自己最大的收获是真正养成了学习的习惯。以前定了多少次学习计划也没有真正完成过,但是今年技术学习时常170小时以上,这些都是平时日积月累一点一滴积累下来的,而且在不需要刻意坚持,自然而然地结果。这让我我意识到如果一件事情需要坚持,那肯定是无法持久的。人毕竟都是趋利避害,喜欢享受不喜欢痛苦。真正爱读书的人,不需要坚持,因为那就是他的乐趣,真正爱运动的人,不需要坚持,因为他从运动中感受到了快乐。一件事情如果需要你反人性的方式去坚持,那是还没有找到正确的打开方式。
即便过程中有的时候肯定会枯燥,但那是为了延迟享受,享受更大的快乐,因为努力做成过一件事的人肯定知道,经历必要的枯燥阶段也必定是为了突破后更大的喜悦。运动项目如此,读比较难懂的书,专研学习都是如此。因为即时享乐享受的是低层次的快乐,延迟享受才能享受到更强烈和持久的快乐。
2017年之前自己也断断续续坚持过跑步运动,但是都没能养成长期的习惯,也认为自己不可能完成马拉松这样的赛事。但是自从听了吴军老师的《硅谷来信》专栏,寻找到了人生中的思想导师。他的课程专栏有一讲是关于计划的,讲如何使用ORK法则制定自己的规划。他的年度目标种有一项是跑步健身每年1000公里,于是我也给自己定了一个每年1000公里的计划。万事开头难,没有完美的计划,只要有目标就可以马上行动,在行动中不断学习进步,不断实践反馈,调整你的计划,才能真正完成计划。同时对我自身改变帮助很大的还有樊登读书会里讲的书。在机缘巧合的情况下遇到了樊登读书,从樊登读书里听到了很多改变我认知的书。
《微习惯》教会了我一个习惯从一开始不能报以太大的期望,否则期望越大压力越大,最终完成不了反而会情绪低落,无助于习惯的养成和计划的完成。微习惯就是让我们尽量把目标拆解到最小,毫不费力就能完成,但是人只要开始了,就不会满足于只完成这一点,必然会超过最开始的预期。拿跑步为例,如果从一开始就规定自己每天十公里,每天出门之前肯定很纠结,我到底能不能完成这10公里,如果我只要求自己跑2公里,你肯定觉得没问题。然后就能轻轻松松的出门了。当你跑起来之后,你跑完2公里,你觉的自己还能再跑,自然而然你的跑量就上去了,久而久之你的跑步习惯也就养成了。跑步需要循序渐进,不要把自己弄得精疲力尽,而是每次都只跑到刚刚好的跑量,结束的时候感觉很享受,这样你的记忆里跑步这件事就是快乐的事情,下次你更有可能继续跑步。业余跑步,不需要比速度,养成长期的跑步习惯才是我们需要的。《瞬变》告诉我们人的想法行为可以改变环境,环境也能影响人的行为,在跑步这件事情上的运用就是提前准备好下次跑步的前期准备工作,尽量让跑步前的准备最少,减少出门跑步的阻力,加大出门跑步的机会,因为跑步不是一项立马能感受到快乐的事情,需要你投入一定的时间精力之后才能持续的分泌多巴胺,让你一天都有好心情的事情。《精要主义》教会我们,重要的事情优先做。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每天人的精力和意志力就像电池,每件事情都会消耗你的意志力。将每天的事情分好优先级,重要的事情排在前面。因为重要的事才是对你人生成长最有帮助的事。早起的时间自己可以掌控,所以我喜欢早起,早起跑步,看书,学习。把即时享乐放在最后,比如下班后的听音乐,看电视。周末也是如此,先把重要的事情做完了,周日下午就可以完全享受自己的娱乐时光了。加入社团对于习惯的养成也有很大帮助,我加入了我媳妇儿公司的跑团,每周每月大家有跑步目标和跑步排名,完不成目标要发红包,营造氛围,互相激励。生活有的时候也需要一些仪式感,增添了乐趣,认识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有时候比自己一个人默默的去做,可能更好的执行下去。慢慢让自己成为了一名跑者。
过去这三年在得到订阅了很多的专栏,长期的年度专栏和短期专栏,讲座,大大小小四五十个;自己是一个对很多事情都感兴趣的人。金融学,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是所有学科当中,最后我认为需要反复研读的课程,现在也在继续二次阅读理解中。为什么要把这几门作为重点呢?和目前的工作有一定关系,我是个软件开发工程师,要开发一个好的金融业务软件,不懂业务肯定不行,所以学习金融学能够学有所用。能用到的知识才能更好的理解和实践。经济学是宏观的,金融学是微观的,想学好金融学,那经济学就必不可少。目前金融学里最火的是行为金融学,行为金融学其实就是心理学和金融学的交叉学科。而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在工作生活当中无处不见心理学的运用,所以心理学也是必不可少的。之所以要学管理学是因为,不想当领导的员工不是好员工,要想做更大的事,你就需要领导更多的人一起做事,学会怎样和人一起合作,为一个更大的目标而努力。管理学也能运用在生活当中,宁向东老师说管理其实就是资源的有效运用,资源是有限的,而欲望是无限的,怎样把你的资源利用最大化就是管理。生活当中各种资源怎么利用,才能实现自己更大的成长。听了很多专栏,一开始感觉自己变化不大,但是最近或多或少有一种融会贯通的感觉,对身边发生的事不在茫然,开始有一些自己的见解,有所体会。这或许就是潜移默化的作用,只有真正长期去做一件事情才能有所体会。成为一名终身学习者,我觉得自己还在路上,还不敢说自己就是终身学习者,但毕竟已经上路了。
2019年学习习惯的养成,曾经计划每天学习两小时,但是一直很难做到,主要是总想着很难找到大块的时间来学习,感觉碎片化的学习很难运用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因为计算机专业需要动手实践写代码,各种知识需要画图,逻辑思维推理等等。也是机缘巧合,替我们领导参加架构师大会,接触到极客时间这个APP,才解决了我随时随地学习专业知识的问题。在上下班的路上,在公司吃完早餐后上班前的这段时间,在午休时间,在起床后的这段时间都可以利用上。这比带一本书方便多了,有空就能看,还有延续性。这才真正解决了我学习时间的问题,再也不需要坚持就能做到每天学习两小时了。平时大多数是阅读,周末有大块时间的话就可以去动手练习实践。唯一的遗憾是未能写出来,分享出去,如果能做到的话将更能理解相关知识,真正的为我所用,也能增加自己的影响里。未来一个人最大的依靠就是你的个人影响力,个人品牌的建立。当你有了个人品牌,将不是你找工作而是工作找你,未来的路将更加宽广,与更多有趣的人建立连接。
生活当中,我也在慢慢改变,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偶尔的情绪的失控和低落,知识的溃泛,不知道的东西太多太多。以前我很焦虑,急于求成,也急于改变自己,但是方法不得当,往往容易原地打转。接受自己就是改变的开始,不求最好的自己,只求最好的做自己。也接受孩子的不完美,孩子一切都在成长,不完美才是正常的。不要过于要求你的孩子符合你的预期,这样他辛苦你也不快乐。影响一个人是非常难的,即使是你身边的人,你最亲近的人,也一样很难。最好的影响是潜移默化,而不是指教和命令。如果连潜移默化都改变不了,其他的方式也是徒劳,但正因为你放下了控制,也许才会真正会影响身边的人。
2019年最遗憾的事就是写作这件事没能养成习惯,参加了周航营长举办的一期写作训练营,也未能坚持到最后。最重要的原因是我没把写作当成最重要的事,其次是把完美当成了要求,总感觉自己还没准备好,没什么可以写的,岂不知完美分理想中的完美和行动中的完美。理想中的完美让你不敢开始,开始了也不敢继续走下去。而行动中的完美才是不断在行动中完善自己的写作技巧,不断增加自己的输入,引发思考;一步步把自己的变得离完美更加接近,因为本来就没有所谓的完美,只是一个无限逼近的状态,这意味者你在不断进步。写出来和输入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的,就像游泳一样,不可能学会了游泳再下水,只有先下水才能学会游泳。2020年我要把写作当成最重要的事,放在每天做事情的最前面。用一年来使自己成为一个写者。可以写专业文章,也可以写学习所得和所思所想,写自己的实践体会,提炼出方法论,给别人以启发。翻转式学习才是最高效的学习,以教为学才能理解更加深刻。
2019年在北京买了个小房子,也是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才能实现在北京定居的可能。北京一线城市,有广阔的舞台,也有巨大的生活压力。房子和户口就是一个大问题。在北京没有房孩子上学是一个问题,只能把小孩放到工作之外的城市上学,但是我深知孩子的个人成长和父母的关系重大,父母的陪伴是最好的教育,所以我不想工作和生活分开,也不想什么为了以后更好的生活放弃当下,放弃和家人在一起的成长。人生就那么几十年,你爱的人不能在一起,那奋斗还有什么意思。每个人都向往安逸,但是又不能一直安逸。安逸其实就是温水煮青蛙。在没有根基的情况下,需要什么安逸,有一个广阔的舞台你就去争取吧,至于能不能争取到你自己想要的生活,全靠你自己的天赋,努力和运气。所以先解决房子的问题,剩下的就是解决户口的问题,尽一切努力去积分落户吧。
2020年,还有一个小目标是考在职研。出于两方面原因,一个是个人提升,一个是积分落户加分。考个研究生当然即能重拾基础知识,也能换一种思维习惯,同时还能接触优秀的人。一个是研究生是积分落户的一大加分项。考个研究生的想法自己想了好几年,但是一直也未能付诸实际行动,总感觉时间不够,之前没觉得考研有那么紧迫,同时工作专业能力提升需要时间学习充电。生活永远充满排序和选择题。还纠结于考个计算机硕士还是金融学硕士,还得考双证的,单证积分落户不给加分,在北京工作当然希望有个户口,为了孩子能够在北京接受正规的教育和参加高考。
30岁之后,明显感觉到自己更想表达,但是前30十年的积累都是不善于表达,不敢在公开场合演讲,我在改变,其实所有的恐惧都是自己的准备不够充分。心智比以前更加成熟了吧,还是希望自己能给别人带来帮助。帮助别人就是成就自己。自己的优势是计算机和金融的结合。往这个方向上去专研去努力,方能给别人带来启发。每个领域的知识都浩如烟海,跨界才能产生创新。在这条路上你才能产生你独一无二的价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当没有找到兴趣时,选择其中一个把他做到最好不失为当前最好的办法和选择。
2019我最大的突破是不害怕演讲了,人到30更爱表达,也更有表达的欲望。以前从不敢在人前演讲,但是这一年自己有意识的不断挑战自己,通过每一次说话不断加强自己的意识,心理上也不断暗示自己,每一次其实都是为了下一次做准备,失败了并不可怕,尝试失败再尝试才是正确的打开任何事物的方式。就像骑自行车一样,永远不可能要求自己走一条直线,永远都是在左右摇摆不断保持动态平衡中才能保持前进。从心里学来讲也了解到人会紧张其实是自己没有准备好,只要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就不会紧张,通过《徒手攀岩》这个电影也让我了解到再大的风险,其实都可以分解成一个个可控的小的风险点,经过自己不断的练习,不断控制每一个小的风险点,最终达到控制整个看起来不可思议的事情。演讲是最重要的输出方式,需要很多的技巧,但是最重要的是输入和消化再输出,然后到教会别人并获得反馈。在演讲的路上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断精进自己的表达方式,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把每一次说话都当成演讲,平时注意积累素材,多看书,多学习,多记笔记,久而久之或许也能实现出口成章,但是这必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像樊登老师一样,十年如一日的讲书才能做到现在这样拿到书就能讲。写作和演讲是最好的伙伴,平时多输出,遇到合适的场合就分享你的所得,积累你的影响力,才能不断精进。现在慢慢养成一个习惯,凡是阅读必须输出,无论是总结还是反思都可以记录下来,逼迫自己思考,不让自己看过了什么都没有留下,其实是更浪费时间的做法。慢慢也懂得了慢即是快,少即是多的道理。只有每一次坚实的积累,才能不断登高,否则看似看了很多东西,懂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其实是自己从未真正理解这些道理或者从未花时间践行这些道理,不花时间那这些道理就还只是别人的道理,和你没有半毛钱的关系。时间永远是公平的,你把时间花在哪,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一点都做不了假。
2019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经济不再像过去40年一样高速增长,破7之后快要破6了。改革进入深水区,经济或者资本进入寒冬,大量公司倒闭或者裁员。反全球化思潮横行,贸易战更是反反复复,让金融市场风声鹤唳。国家也加大了改革力度,试水科创板,放开更多的金融管制。非洲猪瘟导致猪肉价格上涨,从而带动其他食品物价上涨,进而导致cpi指数上涨到4%,进而影响到千家万户的餐桌,人们的消费被切切实实的影响到了。这一年更加关注国家大事,国家的事关系到每一个人,不管你关不关注未来,历史都是滚滚向前的,从来不会因为不关注而不影响你,历史从来都是不公平的,总是裹挟着每一个人带向未知的。
经济其实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心态。当经济高速增长时,人们更加乐观,积极向上。当经济放缓时人们会更加悲观保守,进而影响到人们的行为准则。而经济又是最难预测的,因为每个人的预期决定了经济的走向。过度乐观导致经济过热,过度悲观导致经济过冷。国家的作用就是用各种政策熨平经济的波峰和波谷,让经济平稳向上发展。未来还会像现在一样高速增长吗?即时保持6%也行啊。中国的人口红利消失之后,老年化社会必然会来。而且会来的很快,就如日本一样,现在基本都是老年人在把持大部分的工作,年轻人往往更不愿意工作,更愿意宅在家里,但日本的经济还算可以了,至少没有后退。这20年来依然是高收入的发达国家,人均收入水平是中国的6倍。那中国呢?现在人均收入才8000美元左右,还没有迈过一万美元的关口,就要提前进入老年化社会。得到的老师一直在讲基本盘,中国的优势在于中国制造供应链的专业度和弹性。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做到即什么都能做又非常专业。只有大到一定体量,又分工非常细之后,才能兼顾专业和弹性。中国的发展即有文化的因素也有运气的成分,儒家文化使人有积极的入世心态,话说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勤奋的人,又是储蓄率最高的国家。大家都努力挣钱但是都舍不得花,喜欢存起来,这样国家就能将存进银行的钱拿来投资,搞基础建设,投资生产,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也能提高人们的收入。同时因为土地财政,新建大量工业园区,刚好赶上欧美国家的创新经济,大量制造外包的时代,运气让中国刚好与世界接轨。中国大量低价劳动力迎来了大量的外包制造机会。从刚开始的生产低端产品,慢慢发展成全品类,精细专业化合作,到有的商品除了中国已经没有其他国家拥有能够快速的大规模量产能力。就像苹果手机只负责创新,中国的工厂负责打磨成型,批量加工,苹果手机已经离不开中国的生产环境。在任何一个地方都不能像在中国一样,可以快速适应创新并快速批量生产了。这是目前中国的优势,但是未来了呢?人工智能时代来临,机器将会取代大部分的工作,尤其是3D打印技术,在哪都能生产,无人生产车间再也没有工会阻扰美国工业的发展。机器人可以无休止的工作,管理问题也将成为历史,工业制造也真的将会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应该去寻找更适合人的工作,无论是运用人的创意还是想象力的工作。可能未来的工作也会大变样,未来人们将会从事现在想象不到的工种。但是最重要的是现在就要去准备,而不是等到被淘汰了才去抱怨。无人驾驶将取代司机,写作机器人将取代采访人员新闻媒体人,动量交易程序将取代交易员,大数据分析将取代市场分析人员,代码生成机器人将取代程序员。算法即程序,未来各种各样的算法将取代各种低端可重复的劳动。留给人来的将只有创意,想象力,和对未来的憧憬。也许发展到一定程度,机器人也有思维也不一定,因为人是怎么有思维的我们现在也搞不清楚。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一小段DNA物质到一个成熟的单细胞生物,再到复杂的生命体。什么时候产生的思维呢?我们不得而知。总之是达到一定零界点之后才有的思维。那机器人为什么不会产生思维呢?如果机器人也有思维,那将和人如何相处呢?是携手共进,还是终将取代人类,向更远的未来前进。又或是和人类融合,人来的思维和机器的永恒探索未知的未来世界。埃隆马斯克的spaceX积极的探索火星殖民计划,希望人来成为多星球物种。为了火星殖民,他提前探索了很多高科技,比如脑机接口技术,通过脑电波传递信息,4000公里每小时的超级高铁,可回收的火箭发射,星链计划等等。不得不说他的想象力极其丰富也足够大胆。而且极度自信自己能够办成。埃隆马斯克做的每一件事情的终极目标都是为了火星移民做准备,要么是盈利为了实现他更宏伟的计划,要么直接是在地球上做实验。为了在火星上能够直接使用的技术。这样一帮富有创造力想象力和使命感的人才是未来人类的方向。而我们大多数人都将被时代抛弃,沦为算法或者机器人的替代品,除非从现在开始终生学习,打怪升级,几十年如一日的在一个领域深耕,为了进入未来世界的门票争取一次。
我们是要做一个通用型人才,还是专业型人才,这个一直是个困扰我很久的问题。一方面我对任何东西都感兴趣,但是胡子眉毛一把抓,导致什么都不精通,在任何一个领域都不够有话语权。从高中学习分文理科目就是如此,我文科理科都还可以,基本没有偏科也没有特别突出的,综合成绩学校名列前矛,但是高二要分文理科很是为难,随便以没有地理书导致地理没学好为由而选择了理科。分完科之后就没有那么有优势了,因为有的人就是文科强有的人理科强,到现在也是如此。在得到上学了四五十门课程,几乎所有的课程我都感兴趣。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用有限的精力去学无限的知识,是无能为力的。慢慢的我也找到我自己的方法了,兴趣广固然重要,因为那是以后能进入其他领域很好的出发点,但是当下只能做一件事,不断精进,这一年来看的最多的是关于金融学的专栏和知识还有就是和自己工作相关的编程相关的。慢慢的理解了少就是多,慢就是快的道理,也在不断践行着。订阅的专栏少了,以前的专栏重复拿来听,不只是听也做笔记和评论,没有自己输出的内容不值得看,看了也记不住理解不了,写不出来自己的心得体会肯定是没看懂。值得看的内容就再看一遍反复的看,直到看懂能输出自己的内容为止。这其实也是曾国藩的治学态度,结硬寨,打呆仗,没看懂一本书不看下一本,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才能步步登高,否则都是空中楼阁,虚无缥缈,以为自己学了很多知识,但是都是一知半解,甚至只是了解或者看过,并未深入自己的骨髓,这就是为什么知道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原因。知道了未必能做到,了解了未必深刻,所有的道理都有适合的场景和特定的条件,脱离了场景和条件谈道理是没法深入理解并实践运用的。
这一年有三件事值得我竭尽所能的花时间去做。第一件是考一个在职研究生,但是还没想好是金融学专业还是计算机专业,计算机专业是老本行需要我不断精进,了解前沿领域,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是未来的方向,考研会相对轻松些,而且考研准备对目前的工作也有帮助,重新学习一些基础知识。但是金融学则是跨专业,虽然这一年也在不断学习,但毕竟没有受过专业的金融学的训练,虽然自己也是在金融科技公司工作,也确实需要金融知识才能更好的辅助自己未来的方向。也许我两个都要呢,先考一个完成再说,再看一个在职博士,那样就完美了。金融学还是要尽早学,未来是需要多元思维的人才能更好的发展,而且提前一年掌握多一种思维模型,也能在脑海里让计算机思维和金融思维能多碰撞几年,而且计算机可以在工作当中不断学习和精进,最终在职博士也要回归到计算机,完成一个总分总的循环。直到此刻我才确认了2020年最重要的事那就是准备考金融学的在职研究生,辅助学习就是每天每天评论并分享得到专栏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数学英语要从重新捡起来,还有金融学需要大量阅读。这是一项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有计划有方法的实施。不过自从3年前开始跑步,到现在可以轻松跑完全马之后,懂得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都是一步一步长期坚持并养成习惯的结果。我习惯早睡早起,早起是我的最佳学习时间,而且每天早上的时间很放空,没有其他事情干扰,每天小时学习,365个小时,接近730个番茄时钟,先计划再实施再改进。方向确定路线可能有些许曲折。要有不自责重新出发的勇气,才能到达目的地,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要说遗憾可真是挺多的,个人的,家庭的,工作的,方方面面都有不少遗憾。遗憾主要是想要的太多而时间精力能力都有限。
首先工作上的遗憾就包括之前想在人工智能方向发展,买了很多书但是没怎么看,虽然上了一个公司的人工智能基础培训,难度也不小,但好在也坚持培训下来了,通过了毕业考试,遗憾的是最后没有一直坚持学习下来。一是没有环境和场景自己很难坚持,二是工作领域需要用到的架构知识也需要不断学习精进。时间永远不够用,只能暂时先放下工作中还用不到的知识,但这个以后又是计算机发展的方向,属于重要不紧急的事情吧。这一年下半年工作上不那么紧急,属于自己安排工作的节奏,所以动力不足,没有作出特别突出的成绩。我们这个金融科技行业非常依赖平台,组织的能力有多大,你的业务才能有多大,才能发挥你的技术来支撑业务。监管的政策一直没有放松,导致有很多探索但是没有真正有效的实行起来,项目也是做做停停,不能从一而终。在这家公司待了四五年了,想去寻找机会也一直下不定决心,总是在等等看的阶段,看看业务是否会有起色。毕竟在这里也有一定的积累。喜欢金融和软件结合的工作。工作的同时就能把金融知识学习了,并能实际运用。换一个工作岗位需要重新积累,而且换一个未必能改善什么。如果有好的业务场景的公司工作机会还是会去尝试的,眼下还是积累自己的实力更加重要。
生活中的遗憾是未能影响身边最亲近的人加入得到或者樊登读书会。这两个app真的是对我的影响很大。不记得是先知道的逻辑思维还是樊登读书了,反正几乎是同一个月加入的。那时候这这两个app的创始人还会互相评论一下对方。侃侃谁模仿谁,或者是发展模式之类的。但是目前来看得到更像零售领域的阿里,做的是知识服务平台,樊登读书会更像京东,自营业务才是主要的。其实在知识的生态里都有自己的定位。我是两个都在用。一开始樊登读书会对我的影响更大。从瞬变,翻转课堂,刻意练习,非暴力沟通等等。从听书到参加线下聚会,线下活动这点真的是超级棒,都是一帮爱读书爱学习的人,在一起讨论一本书,发表自己的感想。还记得第一次参加樊登读书会活动是学习穷查理宝典。由于没完整的看完过这本书,只是听樊登老师讲过,在去的路上还在抓紧看,虽然最终也还差一点看完。但毕竟是看过大部分,不至于讨论的时候不知道书中的某些内容而尴尬。现在还记得人里面是活动的主办方娇娇老师和周航营长,还有书友是祖孙三代一起来的,女儿,妈妈和姥姥,还有一位投资基金的创始人分享投资经验。真的是可以看多很多优秀的人,而我还在成为优秀的人的路上。记得当时是分小组讨论,我发言很紧张,但是想表达的观点就是有颗积极向上的心,但是未必知道如何行动。只有知道如何行动,一点一滴的积累才能真正改变一个人。瞬变教会了我环境可以改变心态和行为,翻转课堂教会了我教是最好的学,微习惯可以让人找到一个开始的抓手,不断迭代自己的计划和培养习惯。习惯的力量更是教会了我需要坚持的事情一定坚持不下来。只有综合运用微习惯,改变环境影响我们的行为和心态,减少阻力,真正享受这个事情才能一直做一件你觉得有用的事情。读书如此,跑步如此,学习也是如此。当一件事情觉得做的很痛苦时,那是还没有找到好的打开方式,但是没找到就不寻找了吗?是必须等到找到再开始吗?也不是,我们需要在做中找,不断调整自己的计划不断尝试才有可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找到让自己开心做下去的方法。遗憾的是未能早一点知道这些道理,未能提前有那些思想上的导师,从他们的人生经历中吸取营养。以前想学习想看书,但是在不恰当的时机去做,而且收效甚微的时候,你就很难坚持下去,也就更不可能享受日积月累的成果。学习曲线永远是先平缓积累到一定的量才会陡增。所谓的量变引起质变。以前不是不明白,但当这个事情你没有真正体验过,你是不可能深刻理解的,也就是懂得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道理看过体验过才算是你的一部分。
对孩子的遗憾是虽然读了很多的育儿书,但还是未能真正做到一个好父亲,也有控制不住情绪的时候,虽然不是打骂,但是情绪也是种暴力,当你生气的时候,孩子明显是会有害怕的。心理学上有个60分妈妈的说法,就是没必要逼自己做满分,但是育儿的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践行永远是需要一步一步走下去的。
假如人生可以活到80岁,那么我应该按10年一等分来分配自己时间。十年专注一个目标,在这个领域内长期专研才能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就如何帆老师的30年报告,时间的朋友20年演讲一样。只有长期你才能比别人在这个领域更有发言权。慢即是快,少就是多。舍去那些纷纷扰扰,才能拾的真金。
前面是对自己这一年的一个回顾和展望,同时对来年也有更多的期待。新的一年总是有各种规划。规划很多未必都能实现,但是也得规划规划,规划就是一张地图,让自己知道偏离了多远,及时的调整。做到80分也总比没有开始强。
【2019-回看过去展望未来】个人方面考一个在职的金融学研究生,需要重新开始学习基础的数学,英语等,每天输出金融学知识,建立自己的个人影响力的同时也能通过输出加深自己的理解。学有余力好好练练自己的演讲能力,把每一次说话都当成一次演讲。今年对自己感到比较欣慰的一点,也是不断有意识的锻炼自己在公众讲话的意识,做到了不那么紧张。所有的紧张都是害怕自己没准备好,只有准备的足够充分,自己过了自己那一关,就不会那么紧张了。剩下的就是听天由命,好好享受此次机会就行了。家庭方面继续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直到她能够自主阅读为止,只要养成阅读的习惯,就能有机会和曾经的和现在的牛人对话,吸取精神食粮,其他的发展不至于太差。一个好的家庭的传承是知识的传承,是好习惯的传承,物质的都会消亡,精神的才能永恒。愿我们一家子能够一起快乐的学习,享受在一起快乐的时光。明年2020或者10年之后的2030,肯定充满各种变化和变革,唯有终身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潮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