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善记的教师,培养善思的学生

阅读了苏老的《给教师的建议》第46条—50条,我将较有感受的几条,写了一点自己的想法。
46条: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苏霍姆林斯基的第46条“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写到“我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教育日记并不是什么对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献,而是一种个人的随笔记录,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记。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那种连续记了10年、20年甚至30年的教师日记,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每一位勤于思考的老师,都有他自己的体系、自己的教育学修养。”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在几年的工作经历中,经常有这样的一种感觉:平时做事总是浑浑噩噩的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平时也不注意积累和反思,而一到了写案例或论文时,就要搜肠刮肚寻找题材,到后来的东拼西凑整一篇交差,当然这样的质量肯定不会高。为什么会这样呢?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呢?问了很多前辈,自己也做了一些观察,发现那些会写的、能写的老师,都是些平时懂得记录的老师,这会儿看了《给教师的建议》第46条后,我明确了:教师应做一个勤写教育日记的人。
【做善记的教师,培养善思的学生】“教育日记”日记日记,每日一记,你只有坚持记录,将平时的教育理论、读书心得、名家经验记录下来才可以时常保持自我反思,帮助自己专业的成长。如果我们能够定期进行整理并做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我想我们也可以成为一个睿智的教师了。
第47条:要思考,不要死记!
这一条指出:“对于没有充分思考过的规则进行死背,只能获得表面的知识,而表面的知识是很难在记忆中保持的。要识记和在记忆中保持这条真理,就在更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究竟独立的分析和思考过多少事实。经过学生的意识思考过的事实越多,那么这条规则的识记和记忆中的保持就越牢固。”
书中举了事例一位女教师提问一条规则,想让学生记住,但很多孩子在没有理解的基础上,就开始记忆了,到了第二节课时,大部分的孩子都没掌握,只有几个特别好的孩子掌握了。而观察了另一位科学老师的课堂,你会发现:这位科学老师都想方设法让孩子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看得出来,大部分孩子都可以掌握的较为扎实。这也就告诉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安排孩子们思考,不能死记。
说到这个,我不由地向夸赞一下我们现在的“共同体课堂”这样的课堂模式,留有足够的时间给孩子们思考,更多的机会让孩子们发言,真正的将课堂交给孩子,我觉得这样的课堂也是可以很好的检验孩子们是否有理解我们所要教授规则的一项很明显的标准。真正的让孩子们学会学习,而不是死记硬背。
生动的课堂:应当是一个学生全员参与的课堂。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