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诗创作时,要注意句子的变化,以及简单句和复杂句的合理搭配

前言
与古体诗相比,近体诗(格律诗)讲究比较多。不过,除了平仄、押韵、黏连、对仗这些基本的规则以外,还要注意句子之间避免雷同,要多一些变化。
以王维的《从岐王过杨氏别业应教》和温庭筠的五律《商山早行》为例,看看古人作诗注意的细节。
格律诗创作时,要注意句子的变化,以及简单句和复杂句的合理搭配
文章图片
一、212与221和23结构
大多数的诗人,很注意避免相邻二联句式的雷同。五言律句常见两种结构,212和221,诗人一般会交错使用。
例如王维的《从岐王过杨氏别业应教》:
杨子谈经所,淮王载酒过。兴阑啼鸟换,坐久落花多。
径转回银烛,林开散玉珂。严城时未启,前路拥笙歌。
王维的这首诗颔联是2-2-1:兴阑-啼鸟-换,坐久-落花-多。
颈联是2-1-2:径转-回-银烛,林开-散-玉珂。
还有一种常见的句式为2-3结构,例如温庭筠的五律《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其中颔联为2-3结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这三种是最常见句式结构,特别在中间二联中,颔联和颈联要注意避免雷同。
格律诗创作时,要注意句子的变化,以及简单句和复杂句的合理搭配
文章图片
二、简单句
除了句子的结构以外,从词性来看,这些句式有简单句和复杂句之分。
温庭筠的颈联两句,算是简单句: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名词--动词--名词,名词--动词--名词。
颔联其实也是简单句,这种名词罗列的方式,被称为列锦: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名词+名词,名词+名词。
在不考虑生僻字和生僻典故的前提下,简单句读起来不费力,一望便知什么意思。复杂句就稍微有一点烧脑了。
格律诗创作时,要注意句子的变化,以及简单句和复杂句的合理搭配
文章图片
三、复杂句
【格律诗创作时,要注意句子的变化,以及简单句和复杂句的合理搭配】温庭筠《商山早行》的首联就复杂一点,用了两个动词:
晨起动征铎,名词(晨)+动词(起)+动词(动)+名词(征铎)
客行悲故乡。名词(客)+动词(行)+动词(悲)+名词(故乡)
注:其中的征铎,是偏正结构的名词,征是修饰铎的修饰语,在整句诗中不作动词看。
两个动词,表示了连贯的动作,读者在读到这样的诗句诗,就感觉略微复杂了。
格律诗创作时,要注意句子的变化,以及简单句和复杂句的合理搭配
文章图片
同样,王维《从岐王过杨氏别业应教》中的颈联,也是复杂句,和温庭筠的首联一样,连续两个动词:
径转回银烛,林开散玉珂。名词 +动词 +动词 +名词
王维的颔联则不同:
兴+阑+啼鸟+换,坐+久+落花+多。
上联有阑、换,两个虚词,下联有久、多两个虚词,在古诗中,形容词常常作为动词使用,对仗时也可以向下相对。
这两句的阑、换;久、多。并不是连续的,而是隔了一个名词。这是另一种复杂句式。
注:这里的兴和坐,当做名词看,分别是兴致和坐这个动作。
这种隔了一个名词的复杂句,在王维的《从岐王过杨氏别业应教》第二句也可以看到:
淮王+载+酒+过,名词(淮王)+动词(载)+名词(酒)+动词(过)。
假如整首诗都是这种句子,那么读起来就有点费脑力了。所以说,句子的变化,最好也有简单句和复杂句的结合变化。
格律诗创作时,要注意句子的变化,以及简单句和复杂句的合理搭配
文章图片
四、古人作品中的复杂句与简单句
除了上联两首诗以外,再录入二首古人的五律,看看诗人的安排。
李商隐的《令狐舍人说昨夜西掖玩月因戏赠》:
昨夜玉轮明,传闻近太清。凉波冲碧瓦,晓晕落金茎。
露索秦宫井,风弦汉殿筝。几时绵竹颂,拟荐子虚名。
第一联:明、近;第二联:冲、落;第三联:列锦修辞;第四联,上联列锦,下联,荐。
这首诗,都用简单句。
杜甫《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第一联,闻、上;第二联,坼、浮;第三联,无、有;
前面七句就是简单句,最后一句是复杂句,凭轩涕泗流,凭、流。
格律诗创作时,要注意句子的变化,以及简单句和复杂句的合理搭配
文章图片
结束语
诗人有所谓的诗眼,一般指句中的动词,或者当做动词使用的形容词等。一句中有两个诗眼的就是复杂句。
如果整首诗中,用的复杂句太多, 读起来,难免就有一点点烧脑。因此我们在创作时,要注意合理的变化,有张有弛,有紧有松最好。
@老街味道

    推荐阅读